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邹晓云:改革土地产权及收益分配制度是关键
时间:2011-12-25 21:17:56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乐 

  访国土资源部土地勘察测绘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

  改革土地产权及收益分配制度是关键

 

  随着楼市调控的严厉与深入,土地收入的“千亿俱乐部”城市正在减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地方财政摆脱对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依赖。国土资源部土地勘 察测绘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认为,土地财政是中国切实落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与核心所在,如果地方政府不能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 结构调整都将无从谈起。

  土地制度是产生条件

  《中国经营报》:很多人认为,土地财政的产生原因之一,是中央地方关于财权和事权划分的问题,你是否认可这种说法?

  邹晓云: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2010年土地财政为2.7万亿元,同比增加70.4%。其中,北京、上海、大连3个城市已成为千亿城市,成交金额分别为1600亿、1500亿和1100亿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几年前的一份研究资料中就曾披露,全国城市的土地出让收入平均约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0%。这个比例在10年前大概是10% 左右。事实上土地财政不仅仅包括土地出让金,还包括相关的税费,比如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耕地占用税等,所以,如果包括这些相关税费,这个比例可能会更 高,一些城市达到80%以上。

  从现实情况看,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益的依赖性正越来越大。一些城市可以说是到了一种危险的地步,如果没有可替代的财政来源,减少土地财政收 入,就意味着要停止一部分城市功能的运行。尽管土地财政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城市的运行和发展,但是潜在的巨大风险和负面影响正在凸显。比如,很多城市因此 进入了“占地-卖地-占地”的怪圈。由于追求土地收益,便不断卖地,而卖出去的地又带来城市的扩张,扩张后的城市又需要更多的建设及运行资金,这又反过来 刺激卖更多的地。2008年全国土地出让总面积仅为16.3万公顷,而2009年同比增加38%,为20.9万公顷,2010年同比增加105%,为 42.8万公顷。这种循环的后果是耕地资源被不断占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土地财政的形成有很多原因,综合起来看,中央和地方税收分配比例的不合理是一个大的背景,而现在的土地制度是其产生的条件。

  中央和地方税收分配比例不合理,导致了地方财政收入少,发展受到限制,这是众所周知的情况。几年前,我遇到重庆一位地级市的“老税收”,他说他 所在城市每年的税收有70%以上交给了上面几级政府,一个城市一年干下来的收益,只有一小部分能够留下来作为地方的发展资金,尚且不论这对地方是否公平, 也尽管会有一些“返还”,但是这些钱肯定是远远不够用的,特别是在这个城市化速度期望较高的年代。所以,对于城市政府来说,缺钱是客观的现实,这会迫使其 想办法筹集资金,通过土地获取收益,成为了顺理成章的想法。

  而土地制度正好为解决钱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土地征收制度、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土地的集中供给制度,以及土地的招拍挂制度等,都或多或 少地为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创造收益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其中,土地征收及收购储备制度保证了取得土地的低成本,而集中供给和招拍挂又保证了土地高价出让的实 现,再加上政府规划权力的掌控以及综合的运作能力,土地收益就能源源不断地流进地方政府的“腰包”。

  改革土地产权及收益分配制度是关键

  《中国经营报》:如何解决地方财政过分依赖土地的难题,同时又能做到尽可能地保护各方的利益?

  邹晓云:首先要看到,土地财政应该是为公共服务的,而不是用来漫无边际地搞经济建设,这里一定要有一个边界。再说,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规模和风险都是不可预知的,如果拿土地收益去支持经济,有可能就是填充一个无底洞,需要卖多少地的钱才够用呢?

  其次,政府究竟怎样从土地上获得收益,是走直接收取地价款的老路,还是逐步改为税收的方式?这也是一个需要选择的问题。未来政府能够直接出让土 地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土地也并不是永远都能够卖得出去,为了获得持续和稳定的土地收益,税收的方式可能是将来不得不选择的道路。

  一个解决土地财政的长远之策是,如何缩小地方政府的财政规模,并帮助找到新的财政收入,或是准许建立新的税收渠道,或者是税收上缴比例大幅度降 低,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问题,也就是降低地方通过土地获取收益的压力。没有了财政压力,卖地求钱的冲动自然就会降低。

  但是,即使取消现在的分灶吃饭财税制度,即使城市政府有足够的财政收入,通过卖地“创收”的做法仍然不可能缓解。多卖一点儿地,多增加一点儿收 入,给财政收入锦上添花,城市政府们又何乐而不为?并不是像有些专家说的那样,如果使税收分配比例合理后,地方政府就不会卖地了。

  因此,进行土地产权及收益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就成为了关键。在承认土地应该为地方所用,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城市政府对土地的垄断和对土地的控制,包括对土地数量的控制,让土地市场更加开放,土地使用权能够自由买卖。

  如果政府手上没有了土地,想卖也没的卖,更不用说卖高价了。如果政府不能够通过卖地挣钱,它就会尽量使用税收的方式去找钱,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行为逻辑。

  《中国经营报》:这种改革的难点是什么?任何一个改革都会遇到存量如何解决与分配的问题。

  邹晓云:具体说来,改革土地财政确实会遇到一些难点:一是如何改变以投资为主的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这是一个大的环境改变的问题。以投资为主的 发展方式,必然要依靠土地吸引资金,这正是城市政府卖地的最大动力之一。改变这一状况,涉及到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某一个城市能够单独完成的,所以很 难。

  二是如何突破城乡的二元结构。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下,通过一些制度的设定,农村集体土地和城市国有土地在流动、价格、收益分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处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中。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土地的巨大增值收益就能够被政府合法地拥有和支配。

  三是如何对现有征地方式进行改革。征地方式的改变实际上涉及到地方政府的直接利益,所以阻力很大。除了与获得超额土地收益有关,还与改变现有制 度会大大增加征地的难度有关。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担忧,征地制度改革后征地一定会变得更加困难,一些想做的事情也就没有办法开展了,所以对实质性的改革持反 对意见。

  四是如何破除政府对土地的垄断。目前一系列的制度都是有利于政府对土地出让市场的垄断,这是政府获取高额土地收益的前提,也是必须改变的现状。 但是现有的这些制度的根本在于体制问题,而且改革只能由政府去设计和操作。让政府制定政策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