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1日,针对社科院发表蓝皮书指出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将首超农村人口一点,提出必须让城市独享的福利能够有一天惠及全民,使得城乡实现权利上的平等。应该说,这既表达了我们共同的现实期待,同时也是历史留给中国发展的基本任务。
不过,在谈论这一宏观目标之前,一如社论在起初就提到的,有必要对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做一个梳理。笔者认为,仅仅梳理恐怕还不够,更需要一种全面、深入的反思历程。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一维,在市场经济、工业化以及政府本身的共同助推下,中国的城市化率从新中国成立时的10 .64%上升到了如今的50%。但综观近60年来的城市化历程,除了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这一段之外,整个农村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上始终处于一种边 缘化的地位,农村的状况一直极为令人忧心。
目前的状况是,城市化在向我们炫耀现代化的伟大成就的同时,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也在向我们展示农村凋零后的情景,此二者互为镜像,共同诉 说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数不清的故事。但显然,城市化不应该以遗弃农村为代价。城市化固然会造成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以及社会的生产中心转向城市,但是这并 不能等同于默认社会的资源分配、社会建设也以城市为中心。
农村的人群可以逐步稀少,规模可以日趋变窄,但是农村的生机与活力不应该就此消逝。相反,由于生产中心的转移,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农村的人口 结构失衡,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层面,更应该注重对于农村社会的建设与投入。尽管这一问题的严峻性2004年之后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建设新农村”的口号之 下,在医保、社保等基础福利上,农村居民得到了部分改善,但从各个方面来看,整个农村的空心化依然严重。
在中国问题的语境中,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发展与权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即权力越集中的地方往往资源越密集,发展程度也越高。这一模式实际上源于战争时 期的资源动员模式,并在随后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得到沿用,典型的表现为由权力动员各种资源,集中应对某一目标,城市化进程亦是如此。这种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 大城市的过度扩张与农村的迅速凋零,同时也引发了围绕土地问题展开的各种争端、冲突。
这样一种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必须得到修正,否则,在可预见的未来,农村利益的不断流失必将越发导致基层治理的乏力与农村秩序的混乱。因此,也可以这样说,让农村社会保持活力,不仅仅是应然层面的权利要求,也是实然层面对城市化成果的一种巩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