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中国社科院进行了一场没有领导致辞的新闻发布会。
报告厅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手举墨香仍存的《2012社会蓝皮书》表示,此举的目的是想让与会者获得的都是“干货”。
城市化水平超过50%,无疑是其中最大的看点。
据《2012社会蓝皮书》,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超50%,城市化将引领中国进入新成长阶段。
这是一个历史性坐标。但生活经验告诫我们: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是一段没有捷径并充满挑战的历程。
“城市社会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百分比的变化。”正如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强调的那样,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处在结构变化弹性很大的中国,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半吊子城市化
13亿人口的中国,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城市化的大门,但前路仍未知。
在人口城市化率上,中国用30年走完了欧洲近百年才走完的城市化进程。1979年,城镇化率为17.9%。2000年,这一比例为36.2%。近十年来,这一比率飞速发展,城镇人口以每年2065万的速度递增,在2010年达到49.7%。
拿到2011年中国城市化人口数据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学艺忧心忡忡: “从国际经验来看,当城镇人口的总数超过50%以后,朝向完全城市化进程迈进的步伐会更快,预计2050年这一数据会超过70%或者80%以上。但现在国家在社会政策方面、社会体制改革方面还远远跟不上这个需要。”
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最新的《2011年中国民生及城市化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城市化中存在地方政府过度干预下的“行政城市化”、城市高速扩张下的“房地产城市化”、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流动务工的“隐性超城市化”和农村居民居住在城市却无法享受城市待遇的“半城市化”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陈秀山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如何协调、城市之间如何更均衡发展、社会管理中的科学化和人性化问题等,都值得深思。
社会距离难跨越
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村到城市,地域的跨越是一步,但心理距离的跨越尚需时日。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还进行了一项有关城市化过程中社会融入问题的有意思的调查。
研究人员对1936名被调查者进行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意愿调研时发现,在是否愿意与对方聊天、工作,成为邻居、亲密朋友这些一般层次的交往中,城里人对交往对象的城乡身份并没有太多区分。
但在形成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如结为亲家等方面,仅不到3/4的城市居民能接纳。
“在社会保障、社会迁徙、社会参与等城市化进程可能引发的问题中,归属感和社会融入问题非常突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课题组负责人李炜说。
在陆学艺看来,政府和社会组织在这一融入过程中,应建立公共的服务体系,增强城市化中公共社会责任感和信任度,从而化解这一距离和矛盾。
政府准备不足
“政府在城市化问题上准备不足,很多政策措施反而变相加剧了城市化压力。”李炜指出。
近期频发的校车事故或可见一斑。
“从农村到小城镇、小城镇到大城镇的迁移过程中,很多农村学校生源不足,学校越来越集中。”李炜表示, “当一个县有几千个孩子须乘校车才能完成学业时,校车事件发生了。”
此外,在人口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城市社会的基层管理机构并没有相应变动。
陆学艺表示,2000年我国有659个城市,但经过十年快速城市化,2010年我国城市数量却减少到了653个。1978年,我国城市人口为1.7亿,有4444个街道办事处;而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到了6.6亿,街道办事处数量却仅增长到6923个,平均一个街道要管理9.6万人。
“行政体系的框架跟不上,会很容易造成城市化中社会管理的问题。” 陆学艺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