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蓝皮书指出,我国已有将近三成的农业户籍人口居住在城镇,今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50%。
这绝对是一个划时代的数据。就在几年前,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官方文件,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描述是: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有7亿农民;而今,这似乎已成为历史。
许多人提到城市化的高歌猛进,都会格外兴奋,“城市化”似乎是一个天生的褒义词;农民数量的下降,似乎也像是甩掉一个落后的帽子。
现实中的情形也是如此。农民砸锅卖铁供子女读书,以其最终进入城市为荣耀;一直以来,解决农村问题的出路,也在于“进城”。
如今,全中国一半的人口都成了城里人,情况会好些么?社科院的蓝皮书没有太过乐观。它指出,工作和居住在城市中的农业户籍者大多处于“半城市化”状态。此前一份材料提供的这部分人口的数据是1.28亿——这与新扶贫标准下的贫困人口数相当——他们所享受各类社会保障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城市化人口。
这部分人之所以进城,更多是一种无奈之举。他们渴望摆脱农村落后的境地,享受城市优厚的待遇,却始终未能如愿。而按照城市化的本意,它应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自然过程,但当有如此之巨的人群,以一种非自然的方式进城,显然是不正常的。
无奈或被迫进城的背后,仍是城乡二元体制的旧病。更早有学者提醒:如果农村问题转化为城市问题,会更难解决。因此,面对超50%的城市化水平,我们不该欢欣,而更该警醒。
首要的,当是对那1.28亿“半城市化”人口给予真正的城市待遇,不能让他们进城不能,回乡也不得。更重要的,则是真正从公共服务上,给予乡村同等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