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将近三成的农业户籍人口已经居住在城镇之后,我国的城镇化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指出:今年,201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50%。这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逆转,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由此,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及其深刻的变化。
不过,蓝皮书同时指出,工作和居住在城市中的农业户籍者大多处于“半城市化”状态,也就是成为城市中的非农就业人口或常住人口,但难以像本地的非农户口居民那样分享到城市化带来的城镇居民的社会待遇,他们面临着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覆盖不足等困境。
调查显示,半城市化人口享受各类社会保障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城市化人口。就养老保险而言,全城市化人口的享有率为63.1%,而半城市化人口仅为30.2%,还不足前者的一半;其医疗保险享有率似乎和全城市化人口相差不大,但其中81.1%的人享有的是“新农合”,享受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仅占17.6%,而在全城市化人口中享有上述两项医保的比例合计为81.2%。其余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方面的待遇享有,也和全城市化人口相去甚远。
蓝皮书认为,居住地因素是目前城市化进程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以家庭成员分离为代价的农村劳动力个人向城镇的流动,无法维持实质意义上的城市化。以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入替代另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回流,在总体上保持了城市化率的增长,但对于务工农村劳动力而言,他们只是参与了城市化建设,而未能分享城市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