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日,《北京日报》发表全国人大原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市政协原副主席朱相远的文章,指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具备民族的传承性、科学的时代性、大众的实践性。全国首善之区,带头高扬这面精神大旗,意义非凡。
民族的传承性
这篇题为《“北京精神”的三个特性》的理论文章认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受尽各种磨难,但广大爱国者,总是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地探索、创新。对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与民族内部的纷争,总是厚德载物,予以包容、接纳、融合而吸收之。
“北京精神”的前四个字:“爱国、创新”,正代表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前半部:“自强不息”。后四个字:“包容、厚德”正代表后半部:“厚德载物”。这正标志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科学的时代性
文章同时指出,“北京精神”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具有科学的时代性。正在积极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中国,在努力追赶信息化与国际化。因此,我们高举“爱国、创新”的大旗,就是尊重这种科学的社会进步观,就是弘扬这种时代精神。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用“包容、厚德”来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对于内部的各种不同观点、意见、倾向、思潮等,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只要不触犯法 律,不宜用强力压制的手段,而要宽容、沟通、疏导、协商。总而言之,采取民主的办法,来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国外各种不同势力,也要采取“包容、厚德”的和 平外交政策。
大众的实践性
文章表示,任何学说或精神,离开大众实践性就成一纸空文。“北京精神”的八个字简明好记,贴近群众现实生活,具有可操作性。“爱国”是首都人民 不变的情怀。北京一直是爱国主义的发源地。“创新”也是北京发展的必由之路。至于“包容、厚德”,本来就是老北京人的传统美德。
“北京精神”因为具有这三个特性,是属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就决定其一定能被广大群众所接纳,并经实践而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