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汉字“整形”:精英文化遇民间挑战?
时间:2009-08-25 10:21:32  来源:人民日报  
44个普普通通的方块字,这几日成了舆论追光灯下的“明星”。事情缘起于教育部还在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其中,有44个字的写法略有调整。

看到新汉字表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取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睁大眼睛细细比照,这才发现了44个汉字的“变脸”奥秘。比如“琵、琶、琴、瑟”4个字,左上的“王”的末笔,原来是横形,在新字表中,横变形,像“球”中的“王”字旁一样往上提了。其他40个汉字,调整幅度也大致如此。

如此微小的调整,有没有必要?我注意到,这些天,网上意见和公众情绪大都集中于此,且不赞成者众。

据说,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规律性、系统性。

 但这种“美化字形”的专家说法,看来并未得到公众认同。在某网站进行的相关调查中,超过八成的网友反对这一“整形美容”方案。如此一边倒的意见反馈,多少出乎有关部门的意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是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他在博客中写道:“如果以美不美作为对现行汉字动不动‘微创手术’的理由,恐怕要动手术的汉字远远不止这44个,只要开了这个头,就可以一直动下去。”

  这道出了公众担心:微调固然无伤大雅,但如果这样的调整常态化,则可能对汉字文化的未来发展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一个“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的局部性汉字技术改良方案,因何会遭遇民间的情绪反弹?从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出民意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能体会到在公众权利意识高涨的时代语境下,专家精英化的文化阐释权正遭遇越来越频繁的民间挑战。

 在今天公众表达十分活跃、社会公共空间前所未有扩大的条件下,民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变量”,甚至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种公共政策出台前,主张“变”的民意会积极表达,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形成“主流民意”的印象;而一旦政策出台,形成改变,一些主张“不变”的民意往往会选择积极表达,并形成相对强势的声音,给人“主流民意”突然生变的印象。

其实,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网络意见的五花八门、千变万化,让人莫衷一是。在诸如城市燃放烟花爆竹、节假日改革等问题上,都曾出现过这种情况。之前的汉字繁简争论,包括这次的字形微调,也存在类似状况。

 对有关决策部门来说,寻找民意,其实是寻求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公众的相对共识。对于一些紧迫性相对较小、但分歧相对较大的问题,谨慎地体察民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不断深入了解民意当下状况的同时,也要提前评估和了解未来民意的可能变化,才可能明智和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决策。

 当然,44字的微调与否,还只是处于征求意见中。有报道说,针对“汉字微调”引发的争议,也引起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领导小组的注意。我们不妨静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