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可以查询到的数据显示,今年武汉市本级财政已通过财政预算和中央投资补助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24.49亿元,通过地方债融资5.95亿元,两项合计30.44亿元,以这么多的资金建设12万套保障房,平均下来一套保障房的投入是约2.5万元。这样的投入水平说明,即便按照一套保障房50平方米的低标准计算,一平方米的造价仅为500元。
500元/平方米的造价,简直可以说是低得可怜,即便保证全部用在建造房屋上也很难不让人对房屋质量产生担忧。更何况,这个标准还没有刨除开发商的必要利润以及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跑冒滴漏”现象。如此算下来,保障房一平方米的造价会更低。由于参建保障房的开发商不是公益组织,其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获取必要的利润,自然要按照自己所能得到的工程造价来使用建筑材料,保障房由此出现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对于保障房建设的问题,早在3年建设3600万套的目标提出时,有学者就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揭示了保障房建设所需资金和资金投入之间的巨大缺口――建1000万套保障房大概需要1万亿元,可在2011年的预算安排中,住房保障支出仅为1292.66亿元。可以说,今日一些地方反复出现的保障房质量问题,是在资金投入严重缺位下,必须追求数量产出所造成的恶果。
保障房建设是民生工程,而民生工程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那么目标再宏大,其结果就有可能适得其反,沦为数字“光鲜亮丽”的“政绩秀”。武汉出现的“样板保障房问题多多”的现象,绝对不是孤例,而是当下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即在一些地方,保障房的建设更多注重的是如何完成自上而下的政绩指标,而不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普通老百姓的民生需求。
要把确保质量和公平分配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生命线,必须让公众对预算有真正的话语权和监督权,只有确保资金投入和使用到位,才能为保障房的质量提供最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