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十年忙与盲
时间:2011-12-07 15:14:43
来源:经济观察网
入世之前,中国最担心的就是农业问题,在入世过程中谈判进行得也最艰难。
入世十年,中国一直在农业市场开放和粮食安全保障之间寻找着平衡点;面对十年的“得”与“失”,“功”与“过”,目前国内各界的分歧依然很大。
粮油行业是整个农业的缩影。
穆彦魁,现任益海嘉里集团副董事长。
“快一辈子了,我没有离开过粮油行业。”这是穆彦魁面对采访吐出的第一句话,里面蕴含了太多感慨。
“我上学学的就是粮油,先是粮食专业,然后是会计统计,再是粮油、油脂加工,出来工作以后还在这个行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体制内企业到体制外我也都做过。”他说,“其中的每一个阶段我都清清楚楚。”
要弄明白中国粮油业的发展历程,穆彦魁是当之无愧的见证者。
跳槽
粮油属于开放得比较晚的行业,穆彦魁说:“我1992年参加工作,那时候正好油脂退出政府系列,我从粮食局到河北省粮油集团,这家公司开始自负盈亏。”那时,各行业都是计划的东西越来越少,更多地参与到市场里。
穆彦魁离开河北省粮油集团是在2000年。“我与现在的老板郭孔丰先生很早之前就相识。”穆彦魁说,“1999年,郭孔丰计划在中国建厂,邀请我加入。”
那时中国很穷,但郭孔丰看到,中国一开放,人总会富裕起来。他那时总是在说人口比例,中国人的消费能力达到马来西亚的一半会怎样,达到日本的一半又会怎样。甚至现在,他还在说十年二十年后,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美国一样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对比,就知道一定要在中国建厂。
“我也感觉当时是个很好的时机。”穆彦魁说,“那时中国也非常希望引进外资。感觉各个层面上都有这样的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相当的鼓励。”
两次冲击
2001年,中国加入WTO。此后十年中,外资威胁的讨论两次在中国展开,导火索都是农业问题,作为一个涉足最深、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外资粮油企业——益海嘉里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舆论对外资粮油企业的警惕始于2004年的“大豆危机”之后。
当时,中国的大豆贸易商向媒体和行业机构投诉,他们在进行大豆贸易的过程中,遭到外国合作伙伴的暗算,亏损严重,不得不把大批油脂压榨企业出售给外资企业。这次危机被描述为外资试图控制中国大豆产业的“阴谋”。
“后来,我们仔细考虑,那应该是粮油行业的第一次大洗牌。”穆彦魁说。
据穆彦魁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期间粮油企业发展得相当好。他回忆:“我记得当时一家粮油企业的董事长跟我讲,他建一个厂,半年就能收回投资。但企业的规模做大了之后,经营的风险控制就成为关键。那一波倒下去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这个环节没有做好,也没有这个经验。”
很多年,这个市场的原料价格、产品价格都是稳步提高的,因为市场在涨,很自然地就赚了。但是2004年,价格突然直线下降,涨了几年的价格在两个月内一落千丈,很多人把几年赚的钱一下子就赔没了。在穆彦魁看来,那年的大跌,主要是基金炒作的因素,他们对市场的掌控能力远远超过益海嘉里这些实体企业。穆彦魁说那时外资企业也在亏:“当时我在秦皇岛当老总,一船就亏六七千万元。”
尽管民族主义情绪在国内粮油市场日益蔓延,但是这次事件却最终不了了之。社会公众对于大豆和农业的关注还不如今日之强烈。
2008年,环境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随着外资粮油企业在中国的迅速壮大与扩张,粮食安全问题引发空前的关注,并在粮价上涨最猛烈的时候达到顶峰。“阴谋论”也再次成为一种流行的解释:粮油价格上涨,是有人故意操纵。
一些业内人士乃至知名专家称,跨国粮油加工和贸易企业垄断了全球农产品市场,借助这种垄断力量操纵价格的涨跌,从而为自己谋取暴利。
“应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部分政府官员、大型粮油央企、地方粮油企业,再到媒体、评论家,在这个问题上意见空前一致。”穆彦魁说。
最初的限制来自发改委。2008年9月3日,发改委出台了《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要扶持民族大豆加工企业,并且还规定,单个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集团)实际大豆年加工量达到全国总量15%以上,原则上不再准予其新建和扩建大豆油脂加工项目,矛头所指正是益海嘉里等外资粮油企业。
紧接着,在中国政府大规模开展的粮食和油料作物托市收购中,外资被排除在政府补贴的名单之外。
穆彦魁说:“在受补贴的100多家企业的名录里并没有一家外资企业,当然也没有一家益海嘉里的公司。”
知情人士透露,郭孔丰甚至一度怀疑中国的大政方针要变,从而萌生退意。
2010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包括商务部、发改委在内的各个部委密集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措施,为外商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
“这使得他又安心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穆彦魁说,“不过,集团上下都意识到,原来的快速扩张恐怕是要告一段落了。要在中国实现稳健的发展,就必须转型。”
十年成就,十年“慌”
“十年来中国农业一直面临着一个两难问题:增加进口,有可能会冲击国内市场;减少进口,则难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如是说。
十年,粮食生产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连续7年增产,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连续迈上3000元、4000元、5000元台阶,农村改革逐步深化。
十年,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01年的279.2亿美元发展到2010年的1219.6亿美元,增长3.4倍。进口由118.5亿美元增长到725.5亿美元,年均增幅22.3%;出口由160.7亿美元增长到494.1亿美元,年均增幅13.3%。
这样一份成绩单,“毁誉参半”。
程国强说:“我们要看到,通过适度进口国外资源性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短缺的压力,并由此形成了服务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产品贸易战略。”
但也有不同认识,如有人认为大豆等个别农产品进口过度,对国内生产冲击严重,导致大豆行业集体“沦陷”;也有人认为国内种业、大豆压榨加工行业面临外资垄断,农业产业安全存在严重隐患。农业部农产品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倪洪兴发出预警:“进口大幅增长在满足国内需求、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同时,也对中国农业发展带来挑战。”
他说:“我们利用国际市场时,缺乏有效的政策调控,而且在入世的时候我们把承诺的空间放得太多了。”目前农产品关税削减幅度达72%,现有关税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取消了所有形式的出口补贴。“可以说我国农业承诺远高于其他WTO成员。”
前途未卜
穆彦魁说:“2008年以来的益海嘉里,转型的路径清晰而明确,就是多元化、寻求内资身份和转变发展方式。”
这样的战略部署能否保障益海嘉里再赢来下一个黄金二十年?目前看来,变数依然很大。
国际上来讲,多哈谈判扑朔迷离、生死未卜;国内来看,针对农业的政策、方向同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以倪洪兴为代表的官员、专家认为,入世使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更加方便,外资的进入也确实带来了更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但作为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特别是粮食,必须立足国内基本自给。
他提出,农业不可能像工业一样能够集中利用技术、资金来提高生产率。中国的农业土地决定了小规模,现在农村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没有任何保障,他们还是不能轻易放弃土地,可以说在中国土地承载着一系列的责任。
所以倪洪兴说:“在下一步的多哈谈判中,一定要将非贸易因素、小农生计的因素和农村发展的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发展中国家需要合理的保护。”
回首入世十年,程国强认为,目前需要反思的是,“现在是我们过多地注重、讨论农产品进口限制、贸易保护,而没有统筹管理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相关产业开放的可能风险,农业产业安全管理是存在一定隐患的。”
可以想象,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中国农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