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建筑工人“被欠薪”严重
时间:2011-12-05 10:08:36
来源:财新网
年关已近,四成的建筑工人需到年底方能拿到自己一年的工资,而工人中有41.2%的人曾遭遇欠薪。时至今日,建筑行业的恶劣欠薪现象仍难杜绝。
2011年12月4日,在“第三届建筑工人关爱日”上,北京行在人间文化发展中心和安全帽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服务队联合发布《京、渝、沪、深四城市建筑工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下称《报告》)。四个城市的高校师生走访了近40个建筑工地,发放了上千份调查问卷,发现建筑工地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覆盖率低、节假日加班却普遍没有加班工资的违法现象。
《报告》发现,20~50的青壮年男性劳动力是建筑工人的主体,受调查者总体的平均年龄为37岁,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群体占比77%,其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工人外出打工的时间已经超过了20年,对他们而言,打工事实上是一辈子的事情。
尽管政府部门多次发文要求“规范建筑业劳动关系”,但《报告》显示,由包工头组织管理工人进行施工的包工制度仍然是目前工地上普遍的用工形式。83.6%的建筑工人的日常工作由带班或包工头安排,76.8%的建筑工人工资由包工头或带班发放,71%的建筑工人认为包工头或带班是他们的老板。
包工制度往往造成正规劳动关系缺失。《报告》显示,75.6%的建筑工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在签订过劳动合同的样本中,63.6%的工人自己手上没有劳动合同。建筑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合同签订不规范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但工人对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却难以理解。对于没有劳动合同的建筑工人,34.1%的人认为“不需要,相信包工头”,21.8%的建筑工人则从来“没想过劳动合同的问题”,23.9%的建筑工人认为“没用”。一旦发生工资拖欠、工伤事故等纠纷,47%的建筑工人都认为是包工头来负责。
由于没有规范的劳动合同,工人们的诸多劳动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报告》发现,受调查总体中,只有28.1%的工人能够每月结清工资,22.5%的工人在工程结束时结清工资,40.2%的工人要到年底才能结清工资。41.2%的建筑工人有过工资被拖欠的经历。
《报告》认为,建筑工人的恶劣欠薪现象之难以杜绝,根源在于不按月发工资的日常欠薪机制,而由包工头组织管理工人施工的包工制度为这种日常欠薪机制提供了土壤。劳动监察部门应该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建委应该发挥建筑领域主管部门的权威,对违法用工并拒绝整改的建筑劳务企业取消其资质,追究建筑分包公司的连带责任,提高建筑公司与劳务公司违法分包转包、违法用工的成本。
除此之外,85.1%的建筑工人周末加班,78.4%的建筑工人在法定节假日加班。但加班有加班费的比例仅为13.3%。
社会保险中对建筑工人们“最实用”的工伤保险,仅有重庆的覆盖率达到了77%,深圳和上海在45%左右,而北京的建筑工人中只有23.8%的工人有工伤保险。
随着近年来民工荒越演越烈,建筑工人的工资状况确有好转,但行业内的工资收入存在较严重的分化。《报告》小时,建筑工人的日平均工资是125元,日平均工作时间是9.9个小时,月平均工作27天,月平均工资是3375元。收入最高的20%群体的月工资达到5184元,但收入最低的20%群体的工资仅有1863元,算上加班工资等,后者的工资水平达不到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
尽管工资有所提高,但建筑工人的生活状况依旧不尽人意。《报告》显示,建筑工人居住的宿舍平均居住人数为9人,夏天太热与卫生条件不好成为最大的问题。同时,在北京工地,有三分之一的工人喝不上热水、不能宿舍用电,有一半以上的工人没有条件洗热水澡。
建筑工人的业余生活也普遍单调。一半以上的建筑工人下班后,通常“呆宿舍里睡觉”,仅有四分之一的人会“出去溜达”。
《报告》认为,建筑工人生活设施简陋、卫生环境差、精神文化生活荒芜的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方面要改善工地生活条件与卫生状况,另一方面城市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应该对农民工群体更加开放友好,使建筑业农民工能够走出工地,走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