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发展,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总量很大,这是“远看”。但是细看,金融体系、财政体系、政府体系等,都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债务问题。
中国经济的问题主要是债务问题,不论是企业的债还是政府的债,如果你看得更细的话,政府债里面有东拆西补的现象,企业债也是同样的,有的债务链条都断裂了。
从企业角度看政府的话,政府需要融资,特别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城市化来融资,这属于金融问题;而且政府要对冲风险,需要对利益相关者做出反应,要对股东、债权人做出反应。
工业化融资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英美等发达国家早期的模式,它们有比较好的金融秩序,在工业化之前就有金融市场了。比如英国工业化的时候,道路、桥梁都是靠发债权融资的,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条件。第二种则是发展中国家、后进国家的模式。工业化时期,没有金融市场的国家一般靠政府主导、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中国很特殊,是地方政府为主的融资体系,是地方政府用土地做抵押作为融资主体,政府干预更强。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融资问题。我们的地方政府需要融资,1997年以后地方政府融资中,税收份额下降很快,因为70%多的所得税都到中央政府了,只有20%多留在地方。地方政府面临重大发展融资的约束。
中国的地方政府是金融创新的主体。其金融创新主要有两点:一是打包,把各种东西放在一起打包,如果单笔借钱,银行可能不借的,但是打包的话,银行可能就借。二是重复抵押,政府用土地建立项目再抵押,这样的话可以缓解信贷约束,最大化地利用银行的杠杆率。
打包就是把信息敏感资产变成信息不敏感的资产,打包在一起卖给你,让你感觉总体还不错,就买了,如此则可以提高交易、促进福利。在中国,朦胧就是美,不让你看清楚,看清楚就不买了。至于重复抵押,可以充分利用杠杆率,放松了金融约束,是非常有好处的。
但是,透明度是双刃剑,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时候是促进了交易,但是积累了系统性的风险。
一个制度不是很好的国家包括金融市场,如果高透明度的话,最后的结果是没有交易的。信息越多,越没有交易。增加透明度则会降低交易,比如印度,它的制度比较腐败,但是透明,法律、媒体都是透明,导致的结果是它的市场流动性或者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交易量不多,大家一看知道印度很差,看得很清楚。
中国的透明度是比较低的,只让看好的,不让看坏的。东南亚经济发展初期,包括“四小龙”,透明度是很低的,但是它们的经济发展是快的,后来,透明度增加引发了金融危机。
中国现在如果透明度问题解决不了,很可能触发一些问题,很可能会硬着陆。把透明度管理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要搞可持续的融资模式,现在中国开始尝试地方债券,债券是有好处的,它可以最大化交易,依然维持低透明度的好处,缓解了政府代际冲突,更具内涵式的发展。
地方债券可以做抵押品,可以做投资品,可以分流集聚在房地产的流动性,可以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债券市场属于信息不敏感领域,发展中国家应该发展这个市场,债券只看平均质量,不看具体的某个企业。
此外,地方债券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市场定价为评估地方政府提供了额外的信息,过去我国中央政府评价地方政府,主要看GDP的相对排名,地方债券可以改变地方政府的竞争方式和行为,影响地方政府的治理的转变,可以给政府带来更多的约束。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永钦)
地方债往事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为筹资修路建桥,都曾经发行过地方债券。有的甚至是无息的,以支援国家建设的名义摊派给各单位,更有甚者就直接充当部分工资。
1993年,地方债发行被国务院制止,原因是对地方政府承付的兑现能力有所怀疑。此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2011年7月,城投债信用事件逐渐在资本市场发酵,之后债券市场上多只城投债成“烫手山芋”,遭到恐慌性抛售,价格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