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大踏步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是全球社区的共识,是人类必须面临的选择,自从2009年12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既《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会议、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办,世界为之振奋,称其为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是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大势所趋。上海世博会是中国政府向联合国递交的一份保证书和答卷、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标准和法规,从限制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和自然资源的加速消耗,达到人类生活与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
城市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这种阶段性表现在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上,就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上具有其特殊性。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演化的模式是由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动因可以是城市采用某种进化模式的能力和意愿,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意识,工业和环境政策等方面。较强的内部演化动因可以缩短或跨越某个进化阶段,从而直接进入下一个阶段,因此通过调整内部动因可以实现在不同的演化模式之间做出人工选择,另一方面来自城市外部压力也会影响城市生活演化模式,这些外部压力包括城市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制约,不断增长的环境意识和日益全面严格的国际环境公约,较强的外部压力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演化过程。
世博会展示出的形态是人类未来的生活的缩影,它会引导未来城市朝高标准,低耗能的轨迹方向发展。
一、世博会创新的内涵,特征和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人类的美好生活,世博会畅导的创新理念符合世界城市发展规律,我们现在建造的城市是消耗了大量的常态物质后实现的耗能城市,随着城市发展的逐步深入,世界都在思考未来城市发展模式,而生态城市的原型应该是西方神话故事中永远不灭的神兽—欧伯罗斯怪兽(ouroboros)可以靠吞食自己不停生长的尾巴而长生不死,循环利用的生物链,象征不断改变形态但永不消失的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也隐喻着毁灭再生的循环模式。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耗能问题,首先要控制的是城市建筑及碳排放量,英国人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低碳社区的建造,2016年以后,英国的所有建筑,如果不是零碳建筑,就不可能再建了。世界在发展,华夏民族也要奋起直追赶上城市科技创新的潮流,建设我们自己的美好城市。
上海世博会整体上围绕着六个中心主题展开:
1、 生态城市与零碳建筑
2、 信息科技与数字城市
3、 城市人口与城市化
4、 城市文化与创新之道
5、 经济发展与动态城市
6、 社区治理与宜居标准
1.1生态城市与零碳建筑
生态城市的本质是一种平衡概念,人们生活在混凝土森林的空间,如果没有相应的生态环境作支撑,人就会失去很多本源的东西导致无法与大自然正常交流,因此,国内外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可概括为①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②强调生产资源再利用,生活消费减量和垃圾循环利用的3R原则;③促进地方社区的参与、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④调整生态结构系统的集群效能,逐步建立生态标准化体系。
在中国,马世骏院士曾提出了城市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以指导城市建设,并倡导进行了大量生态城镇,生态村的建设和研究,这些都积极地推动了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的发展。王如松教授也提出了生态城市需满足五个标准: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的高效原则,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王祥荣(2001)以上海市为实例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理论,途经和措施,认为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高质量的环保系统;②高效能的运转系统;③高水平的管理系统;④完善的绿化系统;⑤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龚天一在生态环境设计上提出了八大功能设计:①生态城市共生环境设计,②健康益寿纯静住宅设计,③通风减噪的住宅装置设计,④太阳能综合利用设计,⑤引力能源的低成本设计,⑥城市能源自给的循环设计,⑦高效节能的工业园设计,⑧城市人口区域定位设计。
1.2 信息科技与数字城市
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出上海世博会十大科技排名
① TD—LTE网络,②直饮供水技能,③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预设(BIPV),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⑤3D展览技能,⑥生活习性环保建筑材料,⑦安保智能技能,⑧燃料电池动力汽车,⑨LED灯光技能,⑩物联网技能。
以上科技成果的运用和转换,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实效功能,提高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对降低能源消耗改变城市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有直接的帮助。虽然有些技术还处于理念阶段还不够成熟,推广起来有一定的限制,但是,不能改变人类未来科技发展的原动力,最终转化为现实。
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目标,是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元素,它将大力推动信息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有利于促进政府创新,加速政府流程再造过程,改造职能导向传统流程,建立需求导向的政府流程,打破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与层级建设,促进集成化工作方式的形成。因此,数字城市的建设,将强化技术运用和管理改革的关系,催生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体制,创造出更为活跃,更具品质,更加人性化的城市。
1.3 城市人口与城市化
中国是世界上面临城市人口与城市化问题最明显的国家,找到解决方案是上海世博会关注的焦点,根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迎接中国十亿城市大军》的报告,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增加3.5亿,达到10亿以上,到2025年,中国将有219座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欧洲只有35座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24座城市人口超过500万,目前中国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8座城市,而上海已经接近2000万人口,是一座活生生的城市化实验区。
浦江两岸密布着混凝土公寓的高楼小区,几乎没有什么绿化地带,公园很少,开阔空间更是稀缺无度,城市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城市成了不透气的板块,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眼望着灰色暗淡的蓝天,平视着坚硬的建筑视角,脚下则是不能自由循环呼吸的硅酸盐钢筑混凝土地层。人们对发展的标度和尺寸往往只停留在建多少幢高楼大厦,开辟多少条城市公路满足日益增加的汽车流动,为城市配套的相关商业区及娱乐区聚合在一起。难道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现实生活?长此发展下去,我们还能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吗?上海世博会能否改变我们的城市生活,只有等到几十年以后才能知道结果。
1.4 城市文化与创新之道
一座完整的城市应该是历史与现实的重新结合。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交流的舞台,它代表着特定的民族和国家,展示每个城市的精神追求,文明发展,文化思考,综合格局,呼唤着新的城市精神风貌。
当一个城市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科技,无疑表达出对新型城市,环保城市,自然化城市,人性追求和向往,而当今时代加强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世博会的重大意义可以从很多方面去理解,有经济的,技术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自然环保的等各方面成果,这些成果基本上以文化底蕴,文化风格,文化主题进行表现的,这说明“提高城市文化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促进国际和谐生活环境的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城市化创新之道面临各种问题的严酷考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过剩,生产成本上升,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效,“三农”问题严重,就业任务艰巨,内需不足,出口增加困难,公共供给品短缺,收入差距拉大,弱势群体逐步扩大,另外我国的沙漠化面积增大,水土利用不合理,等等这些深层次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应该怎样协调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关系,是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具有持续性和普惠性的关键,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能不能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怎样持续发展?发展的成果能否使全体人民受益,如何受益?为此,中国只有有效地解决好这些既复杂又简单的问题,才能成功地迈向现代化,实现繁荣,稳定,和谐。
1.5经济发展与动态城市
中国经济发展最突显的问题还是人口就业问题。中国有13亿人口,数量庞大且分布不均,各类人群差异化严重,使得资源,环境,就业,供求,协调等方面的问题突出。“什么用13亿一除,都变得很小,什么用13亿一乘,都变得很大”。“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便宜”。这些流行的说法,生动地突显了中国人的特殊性。人口“未富先老”性别比严重失衡,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经之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任务,也是中国面向小康社会和迈向现代化的两大基本任务。从资源环境方面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更困难,西方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面临的是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许多资源还没有开发,环境也相当好,几乎没有什么污染;相反,发展中国家现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是自然资源相当匮乏,环境污染特别严重的局面。怎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要明确有效解决的问题,中国作为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相关问题更多,碰到的困难更大,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更艰巨。
1.6社区治理与宜居城市
中国城市社区分布一直不均衡,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两大困局,高档社区环境与低档平民化社区差异很大……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解决好城市社区的共生原则,社区管理体系必须纳入政府建设规划,鼓励发动居民群策群力共同解决社区问题,政府部门要加大贫民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宜居标准首先是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制订的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对居住空间的人均拥有量进行全方位评估,其中节能标准属于硬性评估标准,凡是对不利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高耗能项目,一律采取强制性措施,控制在规范尺度范围内。
二、世博会生态城市创新模型分析
在城市现代化的实践过种中,寻求一种创新运用模式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又能解决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化,全面赶上发达国家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通过生态系统管理,建设和培育,提高城市和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构建城市和生态安全格局,激发城市生态系统活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适宜于创业发展,宜于人类生活居住的生态城市。
2.1.规划理会,思路及方法构成
一座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战略,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生态评估机制,控制好规划形态,遵循“健康,安全,活力,合理,务实,发展”的基本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共生原理有效地布局在城市空间的环境中,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发展需求。
2.1.1 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城市是指健康循环的城市,符合自然健康的城市生态系统不仅仅意味着提供人类服务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的健康常态,也包括城市人群的健康和社会健康。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它将人类活动周期,社会组织过程,及人类健康等社会生态和经济问题进行整合研究,系统地探讨在威迫条件下产生不健康症状的机理,为整合利用,保护与管理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
对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健康”是生态系统最佳状态的一种评价方式。归纳众多学者的看法,可概括为: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即生态系统的内部秩序和组织的整体状况,系统的正常流动和物质循环没有受到损伤,关健生态成份保留了下来,系统对于自然和人为干扰的长期效应具有抵抗力和恢复力,系统能够维持自身的组织结构长期稳定,具有自我调控能力,并且能够提供人和自然需求的生态服务。
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的衡量标准。因此,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找出其胁迫因子,提出整套维护方案,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管理措施和途径,以实现与城市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也为城市生态规划提供了规划依据。
2.1.2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是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概念。广义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全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协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既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因此生态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是相联系的。通常认为,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保障系统,它是稳定的是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功能,并保持对协迫的恢复力,反之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即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态则处于受威胁之中。
基于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它不是一个单一概念,通过分析,识别威胁城市生态安全的途径,找到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改变的忍受能力,最终平衡各方利益代表为维护各种过程进行辩护和交易的有效战略,避免牺牲他人利益的同时,努力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2.1.3生态系统活力
健康、安全的生态系统充满着活力。而维系这种活力的保证体现在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各方作用下,通过生态系统能力的表现,提高生态系统活力的水平。加强生态系统建设,确保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互相调控,达到最佳运行时态。
2.1.4城市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公正和民众团结与自身发展决策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前提条件,经济与社会持续是目的。
资源、环境是城市生存的命脉,人类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资源的短缺,环境的破坏也阻碍了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大自然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要遵循的第一大原则。
2.2城市发展的特征和标准化建设
城市是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场所,它是人高密度综合生活的空间,人类的生存以对资源与环境产品的消费为基础,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态和谐共处,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减少经济行为对环境的破坏,保持资源与环境利用的持续性,所以,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原理的物质基础,其特征重点表现为城市发展的系统观,效益观,人口观,资源和环境观,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利用有不同的含义,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是要最优控制和调节的问题,而可再生利用问题则集中表现在资源可再生性的维持和加强。
城市未来的发展,生态城市概念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层面上,制定和建立生态的标准化体系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标准化,其实质性表现在城市土地资源的标准化,城市建筑布局的标准化,社区人口控制标准化,再生资源的标准化。
2.3城市生态系统分析
世博会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运用模式,关于城市生态环保的创新思路,直接影响到人类未来的生活状态,我们必须建立起一道生态防线,保障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最终营造一个符合生态与原则的美丽城市。
2.3.1城市生态足迹分析
生态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城市生态规划应该达到的目标,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其博士Wachernagel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用生态足迹(lecological footprint)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它从需求方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方面计算生态承截力,通过二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足迹理论是一种有效的直观理论,有利于我们转变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方式,从而面对目前全球或区域生态问题有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
一个城市的生态足迹,就是支撑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时仅从城市人口及消费需求出发)所需要的生态上具有生产力的土地面积。应该注意到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城市与外界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等方面的交换,城市需要不断地从其它地方摄入大量的物质能量,唯有如此才能维持城市人口的现有生活质量水平和经济活动强度,也就是说,城市发展的生态生产性土地供给不仅仅是来自城市内部,而且受到外部的依存越来越明显。
研究城市内部的生态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一个城市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可利用性和功能性,特别是不可取代的生命支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应是占用较少的生态足迹,而生产更多的经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足迹的计量是目前国际上的热点,按照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计算城市的生态可以同国际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可以作为中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来定位的:①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②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因此任何已知人口(自然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生产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总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计算公式为:EF+Nef+ N∑(aai)= N∑(ci/pi),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P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aai为人均i种交易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No人口数;ef为均生产足迹;EF为总的生产足迹。
3.2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估
每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受地域、气候、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评价标准也是不尽相同的,尽管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要求不一样,但是总的生态原则是类似相同的。既有可比性,又有排它性,不同学者对城市发展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但总的目标还是一致的,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首先解决的是城市中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共同发展。从承载与被承载的关系来看,人是被承载的对象,城市生态环境是载体,城市中的人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城市自然一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复合系统中,人通过消耗资源来维持衣食住行,从社会角度而言,也就是维持城市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发展。众所周知,人类在消耗资源的同时,又在排放大量的废物(污染物)。未来城市发展要实现持续,就必须想办法解决资源供给和消除城市排放的各种废物问题。然而,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城市的发展必然受到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要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而从城市系统来看,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都是组成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组成,孤力地研究其要素的承载力就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发展必须满足城市生态系统承载的阈值要求。建立在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承载力维持、调节和提高之上,以满足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要求。
城市生态系统如同生命体一样,具备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能力,在不受外力与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城市生态系统可保持自我平衡状态,其变化的波动范围是在自我调节范围内,这在生态学上称作稳态。在巨大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自校稳态机制(Self-carrection homeostasis),无需外界控制。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是有限的,当系统压力超过稳态限定后,系统便发生转变,从一个稳态走向另一个稳态,但稳态的变化是渐进的并表现为一系列台阶,称作稳态台阶。在稳态台阶范围内,即使有压力使其偏高,仍能借助负反馈保持相与稳定。超出这个稳定范围,正反馈导致系统迅速破坏。所以,如果要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不发生剧烈变化或不超出正常波动范围,则压力的作用必须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范围之内,否则系统便走向衰退和死亡。
三、世博会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世博会汇聚展现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见证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成为世界人民相互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平台,我们的城市未来应该怎样持续发展,仍然是摆在世界各国的首要问题。虽然“低碳城市零碳建筑”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议题,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状况非常严峻,世界气候异常导致全球变暧,海平面上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覆盖着我们的蓝天,酸雨、巨风、干旱沙漠化水源枯竭、暴雨、赤潮等等这些现象都与人类的活动有关,加之人口膨涨,资源缺失,环境破坏的程度已经接近危险的边缘,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城市的未来发展。
1.城市发展的特性
在城市的运行过程中,道路是城市的命脉。除了承载交通外,其街道还有着许多其它的定位和用途,其中城市中的公共活动区域,生态缓冲地带及生物多样性特征,城市里网状道路是最重要的流动空间,如同人体大小动脉,如果人车活动不畅就会导致拥挤,出现不良症状,最终出现城市综合症。建立保障系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根据不同城市的地理和相关条件,把城内人口集中的区域,拟出规划方案,逐步按序迁出,对已经超出规划范围或正在开发的项目要及时调整规划,按城市相关建设法定规则条款去执行。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不能再生,那就是我们生活在城市中的土地,一旦错误利用想重新更改,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为此,合理地创建我们的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唯一选择。
2.城市多样化的条件
一座城市能够自然生成的条件就是城市的功能状态,我们不可能回避一个现实问题,城市越发达,人口单位平方公里的聚合人群就越稠密,因而资源消耗也就越大。为了保障城市运转系统不出现障碍问题,我们就必须考虑城市多样化的条件在考察有关城市空间规划的问题时,不能缺少对环境的评估和分析,对不同历史时期导致特定城市地区发展现状的诸多因素的综合认识。
每个城市化地区都表现出一个特定的空间,社会和人口现象,不能将所有现象作一般性概括,也不能将与某一地区最优先发展方向不相容的方案强加给它。所以城市的整体发展可用行医来作类比,它涉及有生命的机体,需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维持其常态,每一个机体需要单独的诊断,虽然诊断的实质因人而异,却要符合人类正常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此类推,可以发现,城镇聚落的发展也有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对我们城市化的规划有很好辅助作用,调整好符合城市规律的规划目标,以免与人类基本需要相脱节。我们必须强调,21世纪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必然会带来城市矛盾地开放,如果不能从根本解决好一系列居住难题,城市的循环系统就会免疫力下降,各种灾害会不断发生,而且大多数都是人为造成的。
国家政府的行为标准会引导城市朝最优的方向发展,控制城市发展必须在国家和地域规划的范围内进行,在很大程度上超越窄狭的地方城市规划界限,就必须努力保证城市地带与生态地带,森林,水域保持正常的平衡关系。
城市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其扩张速度超出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在政府的倡导下,追求有世界标签的发展目标,建大广场,大马路,大区域,大拆迁之后追求国际化,随既就有了全国665个城市“走向世界”,有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城市建设如此折腾,不是城市的大脑出了问题就是政府的政策误导了城市的定位,患上了综合性“城市病”看来我们确实需要调整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了,特别是要强化以人为本。作为许多城市研究的总结,强调在分析现象与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全国范围内综合的空间规划的重要性,每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必须根据整个国家的利益来确定,必须依据大城市聚集区形成过程中展现的实际发展来规划。
四、世博会与互联网技术创新的应用
科技创新成就了精彩的上海世博会,在世博会组织者和参展者的共同参与下,实现了1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世博会上的广泛运用,其中多项创下世界之最,其中10亿LED芯片营造的灯光秀,比普通发源省电90%左右,超大生态墙世界之最,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吨,与玻璃幕墙相比可降温5度,另外世博园区内的绿地集成采用了多种控虫技术,对绿化害虫进行防治管理,达到专一性强,不杀伤天敌,控虫持续时间长,不污染环境等效果。此外还在安全饮用水保障,环境修复,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从而实现园区内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综合利用率达30%以上,工程废物和垃圾100%回收利用,资源化利用50%以上,最终达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把网络体验与实时互动相结合,把互联网与三维动画技术相结合,是现代科技的伟大创新。
五、结论
根据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对主办城市及主办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为主办城市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重塑城市新形象和加速城市发展的步伐、特别是能够刺激城市的经济发展,协调相关产业的同步效应,还会产生额外的税收,同时,对主办城市的旅游业、环境保护产业、建筑装饰产业、房地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文化体育产业、休息服务产业的就业机会都将大大增强,与此同时对城市的旅游产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一定可以让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更快,更好,更美。
参考文献:
《美国大城市生与死》(加拿大)简·雅各布斯 译林出版社 2006.8
《绿色建筑 》(台湾)林宪德 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7.7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 扬志峰 何孟常 毛显强 龟席美
吴乾钊 等著 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