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 第十七届中国城市化论坛在淮安市清河区中国城市化史馆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城市化的绿色抉择,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指导、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淮安市清河区人民政府、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联合主办,中国城市化史馆承办。
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荣誉主任毛如柏指出,中国当前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应重视研究城市化体系建设,解决推进绿色城市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论坛上,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从宏观、微观、历史、现代、理论、实践等多角度就中国绿色城市化是个系统工程、城乡统筹是绿色城市化的应有之义、快速城市化与保护水生态、绿色城市化要从我做起、绿色城市化的几点思考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探讨。淮安市清河区委书记王海平表示,清河区将借本次论坛为契机,吸收各位领导和专家在绿色城市化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不断巩固清河新城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努力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毛如柏:绿色城市化的几点思考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原书记、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荣誉主任
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提出工业化的过程中,城市化是一个必然的需求。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9%,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有六亿人口居住在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还要不断向城市转移,向城市集中。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提高四到五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从今年算起,五年时间,将有五六千万农业人口进入城市。从国际上来讲,这将是一个国家甚至两个国家的人口。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如何把这些人口不断转移到城市的问题。如果按照现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达到80%来测算,就更是一大难题了。
虽然我们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但不可能完全让我们运用。我们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国际上来讲是非常低的。这又给我们城市化的进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一个人到城市来居住,生活消耗可能是农村生活的一倍到两倍,甚至更多,也就是说,需要付出更多的资源来支撑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我想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过程、城市化进程,还不能够从严格的环境保护的角度来推进,因此我们又遇到了环境容量的压力。
这些都是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我们要去探索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所以,有几个问题建议研究者,各个协会、各个领域的专家们,还有我们城市的建设者们、领导者们去思考。
首先,中国城市化的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城市具体的领导者想的是怎么建设好城市的问题。但是城市化是指这个城市今后的发展应该走出一条怎样的道路,应该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体系,这应该首先研究清楚。从国际上来讲有很多经验,也有很多教训。像墨西哥城,被认为是一个病态的城市化。那么我们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城市化?这是需要探讨的。应该有明确的概念和背景,才能够促使我们城市的每一个建设者们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做。
第二就是推进绿色城市化的进程一定要从区域性的角度去思考。绿色城市的很多理念一定体现区域性的概念。比如说,水生态一定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城市要使用绿色能源,一个城市能不能做到完全是绿色的必须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来思考能源系统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区域的概念,单纯从一个城市的角度出发,会带来很多弊端,带来重复建设的问题。恰恰我们的国家在能源上存在很多局限性,所以应该从更高的、更大的层面去思考绿色城市化进程。
具体到城市建设来讲,一定牢牢把握住绿色、节约、低碳,并且贯穿到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有专家认为,要贯穿到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建设过程以及城市的管理中,也就是说做什么都要体现绿色。城市建设者在建设城市过程中,一开始就要把很多问题想明白,这样才能在规划、实际工作、后续管理中间把这些理念充分体现出来。现在讲低碳,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交通和建设领域,还有就是我们自身的生存。低碳首先是人员消耗的节约,这是低碳中最重要的一条,如果这个解决了,低碳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该想办法让人们对于低碳的理念感兴趣,要推进低能耗建筑。以宾馆为例,我们的三星级宾馆,绝对可以比得上他们的五星级宾馆,他们的三星级宾馆就相当于我们的一星级宾馆,没有什么豪华的大堂,就是把空间充分利用起来。这就是理念,或者说我们讲究的到底是什么?如果说设计理念改一改,就是要节能,要低碳,这就完全是两个概念,一定要从这样一些环节上去做。没有这样的调整,要做到绿色城市很难。
第四,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内涵的发展和城市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发展一定要重视把历史的、人文的东西考虑进去。我们不能再将转移到城市中的产业工人叫做农民工了,他们就是建筑业的产业工人,将来是要居住在城市的,城市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环境,他们能不能在新的城市和我们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享受到同样的资源,享受到同样的现代文明?在老龄化问题已经显现,并且未来十年还将更加严峻的形式下,城市为老人能够做什么?等等这些都应该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考虑进去的因素。
推进城市化,在中国遇到了严峻的挑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需要我们的建设者们,我们的专家在这个问题上提供更好的办法,更好的政策,来帮助我们把城市发展推进。
李秉仁:绿色城市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原总经济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城市化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的发展目标。在这一历史阶段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对于贯彻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我们探讨绿色城市化就必然涉及到生态城市。为什么要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这是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城市发展过程的认识,而引发的思考。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工业化进程推进了城市的迅速发展。短短300多年的时间,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就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使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人类家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问题。显然,这样的发展模式,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很多科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和有识之士陆续提出了人类文明的低碳生态发展方向。这使得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毫无疑问,转型的方向就是发展生态城市。
从我国城市发展,特别是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诸如土地资源紧缺、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也使我们认识到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美刊(《参考消息》2011年9月30日)一篇关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报道指出,中国亟需新的城市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许多城市的空气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于越来越富裕的城市居民需要更多的汽车、住房和电力,环境会随着汽油和煤炭消耗量的不断增加而日益恶化。为了避免这种可怕的局面,中国的城市规划者近20年来一直在研究更加环保的城市发展战略。中国至少100座城市开展了生态城市行动。
建设生态城市,要从规划开始。生态城市规划应是充分分析环境和资源等各种条件因素,充分利用生态技术,创建资源节约利用,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今年9月9日,国际设计联合会、光华设计基金会等机构在瑞士举办了“绿色设计国际论坛”。这个论坛给予我们启示,如果我们将城市的所有组成要素(例如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视为产品的话,那么通过绿色设计创造的绿色产品(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就构成了绿色城市,也就是生态城市。对于城市来说,我们可以将“绿色设计”视为“绿色规划”。按照绿色规划建设的城市,就是绿色城市,就是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可以有效地改善和保护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大程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排放,这也是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为了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节约能源法》1997年11月制定,2007年10月修订,2008年4月1日起施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2008年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6年8月6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007年5月23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制定了相关部门规章和政策规?定。
此外,住建部与财政部还联合推行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推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每个示范城市国家财政将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推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补贴和北方地区热改;推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与监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能效测评机构和绿色建筑标识制度;推广“节水型城市”活动;推行“无车日”活动和评选绿色交通城市。如果我国能及时走绿色交通道路,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将可以减少20%的二氧化碳排放……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虽已开始实践,但仍然处于探索之中。我们在借鉴先进国家经验教训的同时,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李兵第:城乡统筹是绿色城市化的应有之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健康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双轮驱动,绿色城镇化发展必然要求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当前,讲城镇化的多了,但是讲新农村建设的少了,把两者结合起来讲城乡统筹的更少了。我想借这个论坛呼吁我们的社会更多地关注以城乡统筹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
一、绿色城镇化的概念必须重新认识我国的新型城乡关系,构建新型的城乡空间形态。城镇绿色发展道路包括以下要点。一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建设有经济实力、环境生态良好的城市。二是不断改善城市发展的软硬件环境,打造服务型政府,提升城市系统运行效率,建设便捷城市、效率城市。三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低碳城市、环保城市。四是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确保人民群众公平分享城市发展成果,建设健康城市、宜居城市。此外,绿色城镇化发展还应包括重新认识和构建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关系,统筹推进城乡改革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文明共同进步的内容与要求。这主要基于以下认识和判断。一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不会消灭农村,更不能剥夺农民。二是中国的城镇化不会自动地导致城乡统筹发展,不会自行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农村凋敝与农民贫困问题。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城乡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四是城镇化发展必然会改变农村居民点的传统聚落形态。
二、绿色城镇化必须实现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保障、研究农村的基本民生问题。当前,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现状反映了农村的基本民生问题,一是导致农村消费需求低,二是严重阻碍了农业向更高的阶段——知识农业发展的进程,三是拉大了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因此,这就要求,一方面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另一方面,要拓展地方公共物品的融资方式。公共领域的公共投资是保证社会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基本公平的重要手段,绿色城镇化要坚持社会公平发展,就应该把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建设作为重要方面予以推动。为此,我有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建立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二是保障公共财政支出向农村地区的中心村和重点镇倾斜。三是要研究将目前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为城乡维护建设税。四是设立政府专项村镇规划资金。
三、绿色城镇化必须关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经历了从无偿划拨到有偿使用的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机制,创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实现省以下土地部门的垂直管理模式。但目前城乡土地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制度性问题或难题:一是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二是土地价格机制不健全;三是土地储备制度存有缺陷;四是土地隐形市场普遍存在,如存量土地非法交易和农用地非法转为建设用地;五是征地制度不合理,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
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必须关注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坚持集约节约的城乡建设用地制度。二是加强城乡土地的产权制度建设和产权管理。三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价格的形成机制,规范土地的市场行为,更多地为城市公共利益发展服务,为城市保障房建设服务。四是要重点关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解决农村人口转移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指标转移用于城镇建设的难题,以市场力量解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使用。五是关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的低价征收征用问题,要按照市场价格给予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相应的经济补偿。六是重点关注城市中目前大量存在的小产权房问题,如何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破解这一急迫的重大的难题,也是绿色城镇化发展应予以研究的课题。
四、推进绿色城镇化应从规范农村居民点调整做起,加强政府善治和农村自治。受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农村居民点小而分散,近些年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村居民点虽然在减少,但是总量偏多、规模小、分散分布,农村居民点用地空置、闲置多,农村宅基地缺乏有效规划管理,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点扩张无序等问题依然存在。目前,各地在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采取了多层立体型、规模搬迁型、小村集并型、缩村填实型等调整模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从地方实践看,我们在农村居民点调整方面的制度供给是短缺的,尤其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还缺乏有针对性的工作要求和政策安排,也没能把各地的实践探索总结提炼成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引。绿色城镇化必须正面直视农村居民点调整,在农村居民点调整工作中,加强政府善治和农村自治,并将二者结合是实现绿色城镇化的有效保证。
准此认同,农村居民点调整应该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坚持对农村居民点在科学规划指引下的积极调整。二是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权。三是政府善治要体现在对农村新居民点建设的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保障上。四是严格规范农村新建居民点的动迁。农村居民点调整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为此,要多方面听取农村村民组织的意见,培育农村的发展致富能力和农民的公民社会意识,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同步加强新建居民点的村民自治管理,不断丰富基层村民自治的实践内涵。
王秉忱:快速城市化与保护水生态
国务院资深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中心主任、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把生态建设,特别是水生态建设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坚持“人水相亲、自然和谐”的水生态安全理念,以水生态安全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与促进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关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水资源、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如下:
城市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656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136个城市缺水情况严重。1999年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资源紧缺形势更加严峻,5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到污染,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水资源危机。包括很多地处江南水乡的城市也闹水荒,主要原因就是水污染严重。究其原因,很多城市已不能再简单归结为资源型缺水或者水质型缺水,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迅速发展中忽略了其环境承载能力,延续多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生态型缺水。
城市水质污染。据统计,全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7%为劣V类水质,基本丧失使用功能。重点流域40%以上的断面水质没有达到治理规划的要求。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近岸海域赤潮和三峡库区支流“水华”现象接连发生,如“三湖”地区:安徽巢湖、江苏太湖、云南滇池。至今,三湖水污染治理仍收效甚微,而投资已达数百亿之巨。目前,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污染相当严重,海河平原的污染已经触目惊心。但这样严重的水质污染长时间以来并未得到重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往往选择高污染高耗能这些能较快拉动GDP增长的化工企业,而这些企业又往往建立在江河密集地区,有很多企业都是直接排污。其二,是在这些污染区域内生活的群众都是弱势群体,他们根本没有话语权,在政府部门的庇护下,“掩盖了水污染的严重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自然水系统的破坏也在加剧。以北京为例,持续的、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更导致了水资源需求的巨额增长,加大了缺口。统计数据显示,北京水资源总量为21.84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37.39亿立方米减少42%,但用水量却达到了35.5亿立方米,比2008年增长0.4亿立方米。北京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58%,而净输入人口增长率为2.24% ,也就是增长的人口中有86.77%都是净输入人口。按每个人年均生活需水量80立方米的计算,每年光净输入人口就需要增长3534万立方米的水量。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被列入严重缺水国家。此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生产活动和特殊地面结构共同作用于大气,使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做到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城市区域内水资源合理与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的正向效度,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要将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应该对地区宏观经济状况与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利用状况综合加以考虑,对需水、供水和水质保护并重,并深入分析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把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纳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作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涉水工程的控制性规划。
其次,要保持水的需求与供给间的平衡,污水的排放与水污染治理间的平衡。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和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划建设城市应急水源建设,制定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完善水生态污染的补偿管理机制,实现污染主体与治理责任的统一。
再次,要注重城市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系统的保护,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比如,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是一个城市能见水、近水、亲水的特色景观环境,也是一个城市建设和开发的热点。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空间、景观、环境、设施等各方面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其目的在于创造生动、优美城市水空间形象,从而大大改善城市水生态。此外,对河流的保护还应倡导“亲近自然河流”,实行 “自然型护岸”技术。
最后、要创新城市水利投融资机制。作为带有公益性质的环境保护投资,城市水利融资要实现多元化。可以通过以投融资机制改革和水价改革为城市水利建设融资。具体方法是通过资本运作,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寻求来自境内外的融资合作,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融资平台。
淮安具有“四水穿城”的水资源优势,相信淮安在做足“筑牢水安全、做美水生态、扮靓水景观、彰显水文化”的“四水”文章中将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于长江:绿色城市化要从我做起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院副所长、副教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
我主要从个人角度谈一下有关绿色城市化的问题。我们经常说,城市是为人服务的,但实际上城市也是人建的。就是说,不同的人来主导,这个城市可能就是一个不同的城市。绿色城市化,除了在规划、政策制定等各方面要做到,还要求人们从生活方式、习惯、审美等方面有正确的态度。绿色,如果从技术或者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上说很复杂,那么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其实反而很简单。且不说绿色这个词从哪里来,我们中国原来不叫绿色,其实勤俭节约、勤俭持家的理念就是很绿色的。四川一些地方做饭的炉台上面,要挂很多层东西,热量上升的过程就是加热的过程,最后热量一直升到房顶就消耗差不多了。这就是非常低碳,非常绿色环保的。所以,绿色生活从个人层面来说很简单。
绿色是一种真诚。如果城市的空间建设得很好,城市人际关系好,人们之间的诚信度高,很多生活可以用大量的公共空间来解决,未必强烈要求自己的房子要达到多大面积。所以这跟我们个人一些安全感有关。汽车也是这样,到底我们需要多大排量、多快速度的汽车?每小时180公里和170公里的汽车真有区别吗?其实未必。如果有0.8排量、1.0排量和一个2.0排量的,我们今天几乎是百分之百要买最大排量的。这个消费观念怎么来的?实际上这都是属于生活里有很多不真实、不真诚的东西,是我们自己对自己不真诚。反思我们的生活会发现,很多需要的东西,生活中并不真正需要,而真正需要的又忽视了。
绿色是一种自信和自觉。生活中,要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觉,不要被别人忽悠。比如,本来想买1.8排量的车,听大家说应该买2.8的,就改变了主意。自己要想一想实际需求到底是什么,也许1.0或者0.8排量的QQ也够用了。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经常说,政府不该唯GDP,其实个人也是一样。我们不用总是按照自己的GDP来算,也不一定非要按照档次。在消费主义的狂潮面前,追风就会让自己变得很忙,生活也不丰富。真正丰富的生活一定是自己独创的。
绿色是一种品位,我们经常号召大家从环保节能这些角度来谈绿色,但效果并不好,除了少数人很注意,像塑料袋的问题,其他人并不在意。因为那总是让我们去为一个宏大的目标做贡献,让我们承担全人类的未来,这不能激起人们当下那种节能的冲动。其实绿色隐含着一种审美的品位问题。一般绿色生活是一种简约质朴的生活,不是因为穷而简约,而是有钱不这么花。比如与其穿金戴银,不如穿一件全身不超过两种颜色的T恤衫,一条牛仔裤,穿着很舒服。
绿色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现在总要向大家证明绿色生活是为了环保,为了什么原因,我要说其实这种论述证明未必能说服大家。比如,告诉大家不环保、不绿色,一百年后地球就会爆炸,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让有责任感的人觉得为了子孙后代而环保。还有一种就是让一部分人认为,趁地球要爆炸之前,赶紧多吃多占,结果更不环保,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这背后还是有一些信念信仰的问题。
有人说中国的节能技术不到位,我觉得这是一个伪问题。其实节能是一个文化问题,是人们信不信、要不要这样做的问题。还有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类感觉的问题。如果觉得他人都跟我无关,子孙跟我无关,祖宗跟我无关,上无祖宗,下无子孙,那么全人类也跟我无关,就无所谓节不节能。中国古代之所以那么绿色,因为人们有很强的传承观念,家谱让人们认为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这么一套概念,使人们具备这样的理念。今天,我们还要重建这些信仰。
绿色是一种丰富。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不一定是耗能的。舆论领袖、精英应该不断去告诉公众,这个世界上现代化的生活有很多种,可以选择日本只有我们九分之一耗能的方式,也可以选择美国是我们四分之一的方式,当然也可以选择俄罗斯更浪费的方式,等等。淮安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在进行新一轮大发展的时候,恰恰我们要回到原点,而不是简单地跟风,既不跟发达地区的风,也不要跟沿海地区的风,或者外国的某些风,我们就是回到原点,树立我们自己的方式,这才能让人们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此外,还要从教育、舆论宣传等方面多做一些绿色的导向,让人们不断追求生活的本质。
王海平:坚持绿色发展,建设魅力新城
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流,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防止“城市病”的发生,确保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清河新城建设中,我们秉持“城为人建”的理念,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生态产业文化互动并进,全力探寻具有清河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到2010年底,13.5平方公里的清河新城,绿化覆盖率达42.67%,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控制在0.11吨以内,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继去年创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之后,今年又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验收,古淮河文化产业园、动漫科技产业园分别被命名为省级文化产业园和省级科技产业园。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一个昔日纯而又纯的落后农村,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生态新城、产业新城、文化新城、人本新城。可以说,清河新城的建设与实践,正是对本次论坛“以新型城市化推动绿色发展”这一主题的生动诠释。
一是坚持将绿色发展体现在城市规划上,大力实施绿色战略。规划是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我们在新城建设之初,深入研究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模式和田园城市理念,借鉴和吸取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确立了“新城新园新产业”的发展定位,高水准编制完成新城控制性详规和部分地段修建性规划。我们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全面考虑,不因眼前利益而损害城市的长久繁荣和“后人”的长远发展,力求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和环境效益。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我们将新城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建设生态、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发展产业、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提供居住和公共服务,保证新城功能布局和发展效果最优化。在强调规划权威性、严肃性的同时,我们坚持“大家规划、名家设计、富家开发”,确保新城沿着“低碳、生态、集约”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组团相间、生态相连”的城市形态。
二是坚持将绿色发展体现在城市环境上,大力建设绿色城市。生态不仅是一个城市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珍贵资源,更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后发优势。我们坚持把生态作为“生命绿线”贯彻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和保护原有地形地貌、自然植被,因地制宜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打造生态优良、绿量充足、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生态型园林城区。新城巨大的“生态绿肺”——占地5000亩的古淮河生态文化景区,就是依托古淮河35公里原生态岸线,对原有沟、塘、坑进行生态修复和功能再造而形成的。我们结合滨河、滨湖、沿路、沿建筑物的绿水生态景观建设,做足白鹭湖、青龙湖、清涟湖、古淮河“三湖一河”水文章,做美城市绿地和生态游园,尽可能多的栽植绿色树木,尽可能的减少城市硬质铺装,构建高低疏密、错落有致的绿色景观,实现城在园中、路在树中、人在绿中。我们大力建设绿色建筑,广泛推行节能环保材料,积极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推动建筑节能降耗。清河生态园采用了先进的造园技术,保证园内恒温恒湿,四季如春;红喜会馆和中国城市化史馆则分别运用了地源热泵热回收技术和光电建筑一体化屋面构件技术。在新城建设中,我们还有一条“红线”,就是未经区委区政府的许可,任何人不得随便砍伐一棵树,确保新城的绿线不被破坏。
三是坚持将绿色发展体现在城市产业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目标。我们突出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双轮驱动”,大力推行招商选资,着力引进和发展占地面积小、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优的绿色项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构筑强劲的产业支撑。我们通过建设江淮婚俗馆、红喜会馆、白鹭湖婚博园等婚庆产业项目,引进红星美凯龙、淮安国际汽车博览城、奥特莱斯等现代商贸企业,实施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开元国际大酒店、白鹭湖山庄等现代餐饮项目,促进了婚庆上下游产业的集聚发展。我们通过打造总部经济园、创意产业园、动漫科技园等发展载体,引进世界之窗、楚天极目动漫、欢乐小马电影城等项目,促进了以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我们还引进了旺旺食品工业园、LED光电产业园等项目,促进都市型工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经济。
四是坚持将绿色发展体现在城市人居上,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窗口、人类生活的家园,说到底就是为人服务的。我们始终秉承绿色发展、人本至上的理念,着力打造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推动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嵌入配套的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商业、文化、教育、住宅等专业功能区,全方位满足人的生活、工作、休闲需要,让人成为城市的主角。我们选择最好地段建设花园式的农民公寓,引入开明中学、师院附小、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全市一流的公共服务资源,打造家庭人口文化生态园、长荣大剧院等公共文化项目,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让人们生活得更舒适。我们还构建完善、便捷的一体化交通网络,开通免费公交班线,健全电信、银行、邮政等服务机构,完善超市、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形成了“十五分钟步行生活圈”,让人们生活得更低碳。
清河新城的建设历程,是我们对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五年多来的实践,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必须把环保优先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前提。我们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新城建设始终,严把项目引进关,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把集约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关键。我们注重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各项规划的融合衔接,促进新城空间和资源的集约利用,实现了城市资源集群、产业集聚、功能集成。必须把文化传承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我们充分挖掘古淮河文化、淮扬美食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让历史锲入现代,文化融入城建,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建成了具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新城。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根本。我们既为居民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等涉及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又努力建设一流的市政设施、完善的功能配套、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让人们在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中生产生活,增强人民群众对新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