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群 带动城镇化发展
时间:2011-11-21 14:32:39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立体发展 打造城市群
城市经济导报(下称“城经报”):此次出台的《陕西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了未来陕西城镇发展新的格局体系,对这新体系的构建,你们是怎么样的一个思路?
杨帆:从城镇格局来说,叫做“一核四心,两轴两带”。把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作为陕西省城镇体系发展的核心,要带动的不单单是陕西,还要引领大西北。
四心就是东边的渭南,北边的榆林,南边的汉中和西边的宝鸡,为什么是这四个心呢?渭南有一个非常好的人口基础,对城镇化的发展包括人口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非常好的基础。
榆林是我省一个非常好的能源化工基地,这几年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下一步的发展潜力还非常大。
汉中提出了“双百城市”——一百万人口和一百平方公里城市发展规模。而宝鸡在“关天规划”中的定位非常明确:关天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我们也是围绕这个定位去支持宝鸡的城镇化发展的。
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整个城市发展是立体的,不单单是一个城市的打造,而是一个城市群的打造,并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因为只有在城市群之后才能更好地集约并节约地利用资源。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配套才会更合理。
30个示范镇 建设小城镇样板
城经报:谈到城镇化,这几年也有一些争论的焦点,比如“被城市化”问题,比如各种要素向城市集中,造成城市负担过大等问题,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杨帆: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不能说没有任何问题,但我们要看整体的发展趋势,不能把某一个问题去放大处理,这事实上对城镇化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建设性。
陕西此次的城镇化规划对此做了一定的探索,比如此次重点推进的30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就陕西的情况来看,我们觉得这是推进城乡统筹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城经报:那能否详细谈一下这30个示范镇建设的具体操作思路呢?
杨帆:示范镇的建设首先是对人口的吸纳。城镇化不是说都要进入城市。一是城市的容纳量有限,二是有些人在城市的生存条件未必会好。我们这个示范镇的建设就是就地城镇化。
重点示范镇的建设和以往的建设模式是不一样的,它是按照城市居住区的模式进行打造。现在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健全,比如说没有商店,没有体育设施等。重点示范镇就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模式,提供一个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当地的农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差不多的服务条件,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来逐渐实现城镇化。
这30个镇的选择,我们是在继续稳步推进107个重点镇建设的基础上,以关中地区和延安市为重点区域,选择30个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区位及交通条件优越、发展潜力较大、具有人口吸纳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或旅游特色镇。这些镇是非常有特点的,虽然各自产业基础不一样的,但它们建设的核心就是打造成县域副中心。
也就是说,我们将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新区标准化模块建设,建设成为县域副中心。
重点示范镇将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强产业支撑为突破,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建设布局,成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环境整洁的全省小城镇示范样板。
我们要通过30个重点示范镇的引领作用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来建设融资平台,给每个镇1000万作为启动资金,同时还有1000亩土地指标,可以采取土地流转等政策来吸收重点示范镇的建设资金。
多种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城经报:你刚才提到了资金问题,事实上,城镇化在增加投资的同时,也带来了庞大的资金需求量,仅仅就30个示范镇来说,政府资金的支持也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在未来的城镇体系打造中,如何解决庞大的资金需求?
杨帆:对于任何一个地方来说,单单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把一个城市建设起来基本是不可能的,任何一级的财政资金对庞大的建设资金需求来说都是杯水车薪,关键是要放大资金的乘数效应。
对于我们而言,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一些政策来引导资金的投入,搭建好一个大的框架,各地将根据情况积极鼓励他们进行新的尝试。
城经报:在这方面有具体的思路吗?
杨帆:首先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划和年度计划,逐年增加城镇建设投入;同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投融资平台,通过大力引进外来资本、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城镇管理,进一步增强政府在城乡统筹中提供一体化公共产品的能力。
其次,将创新土地融资模式。坚持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引入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机制,解决城市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土地出让金收入剔除上级规定在提取的农业开发资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业务费等成本支出后,剩余部分应优先用于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的财政扶持工作,用于补贴进城落户居民的社会保障及相关优惠鼓励政策支出。
另外,通过BOT、TOT、BT等融资模式,提高项目运营效益,积极利用民间资本或外资,缓解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或集中支付的压力,加快城镇环境的改善力度;同时我们还将整合相关的政府投资、财政资金,在财政支出上向扶贫搬迁、整村推进、生态开发等方面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