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中国拟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
时间:2011-11-17 13:06:58
来源:人民网
本报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武卫政)明明空气中灰霾弥漫、能见度很低,为什么官方公布的空气质量却是“较好”?前段时间,多个地区的居民都有过类似的疑问。这一问题,今后有望得到解决。记者从环境保护部获悉,各方高度关注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今天起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与现行标准相比,《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对PM10和氮氧化物浓度限值等要求更严。《标准》的完善,将更全面地反映空气状况,有助于减小统计结果和实际感观之间的差距。
今天,环保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就公众关心的几个问题作了解释。
公众感观与监测评价结果差异较大
准备将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
这位负责人介绍,PM2.5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近年来,我国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与人为排放的大气颗粒物不断增加,尤其是PM2.5等细颗粒物增加有关。但是,我国现行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并未将PM2.5纳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使空气污染指数不能全面反映空气状况,甚至造成公众自我感观与监测评价结果差异较大的问题。在PM2.5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将PM2.5放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既是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解决灰霾等环境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科学水平。
《标准》征求意见稿将PM2.5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过渡期第一阶段目标值相同,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管理的需求。目前,我国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展了包括PM2.5在内的城市空气质量试点监测工作。为配合新标准的实施,“十二五”期间,环保部将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投入,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确保在标准生效时使各地有能力开展PM2.5等新指标的监测。
至于将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同样是出于全面反映空气质量及其对人体影响的考虑。我国此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并非没有臭氧监测,但依据的是一小时的监测值,即一天中监测到的每小时最大臭氧浓度作为指标,但是,这个时间值无法反映长时间累积臭氧浓度给人体造成的慢性伤害。有关研究表明,较低臭氧浓度情况下8小时暴露与健康效应直接相关。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对臭氧的评价也采用8小时平均浓度值。此次修订在保留臭氧1小时浓度标准的同时,增加了8小时浓度这个项目,符合国际趋势。在环境空气质量实时报过程中,它可以更加有效地提示公众和环境管理部门防护臭氧对健康的影响。
臭氧和PM2.5污染加剧,灰霾现象频繁发生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不适应新的环境管理需求,必须尽快修订
这位负责人介绍,我国首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自1982年制定并发布实施以来,先后进行过3次修订。如今,大气环境形势的变化和现有标准的局限性,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再次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经济发达地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量显著增长,臭氧和PM2.5污染加剧,灰霾现象频繁发生。现行空气质量评价体系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管理需求,部分污染物项目和限值需要调整,监测分析方法也需要更新。
他说,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以最新的环境空气质量基准研究成果为基础制定标准,以保护公众健康为最主要目标,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物质财富;二是充分考虑我国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三是考虑国家环境空气质量阶段性管理目标,与现行环境空气质量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政策和标准相衔接;四是监测技术、设备和技术保障能够实现大规模、长期连续监测。
什么是PM2.5和PM10(链接)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质量的影响更大。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