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需要降低制造业GDP占比吗
时间:2011-11-05 09:41:21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罗伦斯 

    长期以来,中国绝大部分专家和舆论领袖,都在反复宣传一个论点:中国需要“产业升级”。具体来说就是: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 D P)比例太高了,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严重不够。这些专家经常举出欧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 D P比例高达70%的数据,断言“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其服务产业占G D P的比重”,因此中国需要大力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制造业占G D P的比重应当降低。这种观点,过去30年来已经深刻影响到了国家的政策,甚至屡次被写入官方文件。中国政府颁布了许多鼓励高新科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措施,但是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这么多年来几乎没有得到过系统的扶持。

    这一论点真的是确凿无疑的吗?我不是宏观经济或产业结构研究的专家,不敢随口说自己能推翻这么多专家这么多年来形成的“定论”。其实,若干年前我也是这个论点的忠实粉丝,但这些年来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却让我对上述“定论”日益动摇。

    假若制造业占G D P的比重必然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下降,那么,在全球范围内就必然有如下现象:越是不发达的国家,制造业占G D P比重越高;越是发达国家,占比越低。但是,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 orld resource)整理的数据,2006年,最穷的那些国家制造业平均占比反而更低(15.5%),最富的国家略高(16.7%),而中等收入国家最高,但也并没有高到哪里去(23.7%)。

    更重要的是,如果制造业占G D P比重下降,是一个国家成功发展的标志,那么,世界上那些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的国家,一定都在飞速发展?可是稍微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事实完全是相反的。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拉脱维亚恐怕是过去30年中,制造业比例下降最快的国家,从1981年的45%下降到了10%左右。而此期间,拉脱维亚的人均G D P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其中从1985年到2001年16年中甚至是负增长。巴西也是这30年中制造业比例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从1981年的33%下降到了2010年的16%。同期巴西人均G D P同样增长非常缓慢,其中1981年到2001年也几乎是零增长。

    另一方面,一些快速成长的经济体,尤其是制造业高比例国家,制造业占G D P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甚至略有上升。韩国从1981年到2010年,是世界上最快的经济成长体之一,人均G D P从3千美元飞速增长到接近2万美元,成功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而此期间,韩国制造业占G D P比例从25%缓慢上升到28%。波多黎各同期人均G D P也从不到8千美元增长到1.76万美元,同样实现了经济腾飞,而其同期制造业比例从36%略微上升到40%。经常被我们拿来比较的印度,同为“金砖四国”之一,这30年经济发展成就斐然,同时制造业占比保持了17%几乎不变。事实上,中国自己过去30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同期制造业占G D P比例也基本稳定在35%左右,只有缓慢的下降。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当然,从全球的经济历史来看,过去40年中,服务业占经济比重的确大大上升了,从1971年的54%上升到2005年的69%(据世界资源研究所),而制造业占比也的确在缓慢下降。因此,一个可能的合理解释就是:这个过程同时伴随着制造业向少数国家集中、形成若干“世界工厂”的过程,使得这少数国家的制造业占比稳定,甚至不降反升。进一步说,这少数“世界工厂”,也正是这几十年里经济发展收益最大的地区。另一方面,那些在这一过程中丧失了制造业优势的国家,很多是失去了发展机遇、陷入停滞的经济体。认识到这一点,恐怕对我国制定今后的发展战略,尤其是是否应当明确确立“制造为本”的发展战略,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