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腐败官员一个个揪出来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避免贪腐人数的不断扩大。说得形象点儿,我们一方面要把烂柿子从好柿子里挑出来,另一方面则更要想办法阻止好柿子变烂
据新华社10月17日报道,今年1月以来,“新华视点”曾6次追踪报道的广东省汕尾“最牛烟草局长”陈文铸,近日被有关部门宣布给予行政开除和开除党籍的处分,在该处理决定中,陈文铸的问题被定性为“严重违纪”。
面对“严重违纪”的定性和“双开”的结果,有媒体评论直言“不能止于‘双开’”,其涉及的多项违规行为还有进一步调查的空间,希望有关部门依法秉公处理。
耐人寻味的是,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和汕尾市纪委调查核实后列出陈文铸的“六宗罪”,包括违规招收45人入正式编制,其中9人与其有亲戚关系;利用虚假身份办理过港澳通行证,未按规定报批因私出入港澳74次;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业务招待费使用超预算,虚开发票套取现金;以截留的方式向零售户回购名贵卷烟,用于单位业务接待,等等。
这“六宗罪”,宗宗似曾相识。比如,违规招收、提拔自己人,是近年来广遭诟病的官场腐败现象之一,“萝卜招聘”、“爹影重重”的招聘,就像割韭菜一茬又一茬地在一些公职机关、事业单位上演。再比如,公务接待费用超支,同样是当下热点,尽管中央政府一再要求规范“三公”消费,但“天价餐费”、“天价采购”、“领导豪华坐骑”之事依然不时爆出。至于个别官员超生、有私生子之类,也不时见诸报端。
问题的关键是,既然上述种种此前在不少地方和官员身上都发生过,为什么今天还能出现陈文铸这样的“集大成者”?官场腐败真的是“没有最牛只有更牛”?为什么一些官场上的潜规则如此牢不可摧?监管漏洞为什么迟迟没有填补?滋生腐败的土壤为何清除不掉?权力的笼子为何总显得那么“骨质疏松”?
违规招人、提拔暴露出来的一把手权力过大,公开招聘制度形同虚设;“三公”消费违规暴露出来的地方政府财务管理漏洞已被“剑指”多年,进一步的改革之举却像“另一只靴子”迟迟不落地。我们当然能够理解这中间牵涉的利益博弈,也能够理解制度、法规的修改不可能一蹴而就,可问题是,总要让公众看到有关部门的努力,总要有个向前推进的时间表。把腐败官员一个个揪出来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避免贪腐人数的不断扩大。说得形象点儿,我们一方面要把烂柿子从好柿子里挑出来,另一方面则更要想办法阻止好柿子变烂。
此外,不可忽视的是,群众监督的成本在上升。现在,没有十足的把握和证据,有几个人敢跟地方官员叫板?在叫板就有可能被打击报复、被跨省追捕、“被精神病”、被扣上“诽谤”或“敲诈政府”之类帽子的现实背景下,更多的人学乖了——惹不起,咱躲得起。况且一些违法官员并非“一个人在战斗”,人们更加心存余悸。对付一个人尚且困难,何况是“一窝”?
当下的问题是,中央和地方花费了不少力气打击官场腐败,也处理了一些违法违规的官员,但仍然不断有官员跳下水或者被拖下水,且越陷越深、越贪越多、越来越大胆、越来越“五毒俱全”。与此相应的,是公众越来越“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宽容度”。按照《刑法》的现行规定,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情节特别严重的,就可以处死刑了。可纵观近年来的贪腐案件,贪个几百万元的恐怕公众都没兴趣理会了,对那些只涉及几万元赃款的官员,公众甚至觉得是个“好官”了。
一边是一些官员贪腐越来越没有底线,一边是公众抗此类负面新闻打击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们每每对一些腐败官员冠以“最牛×××”的名号,最终却发现,官场腐败没有“最牛”只有“更牛”,这样的趋势必须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