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金融报 “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给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提供契机,人民币国际化或将成为突破口和着力点。”这是记者从10月19日举行的转型发展与上海“四个中心”战略专家研讨会上获得的信息。
与此同时,由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组织编写的2010/2011上海“四个中心”发展报告(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力求客观总结和反映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2010年为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积极成效,同时阐述了2011年的工作思路和推进重点。
成绩显着
“2010年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下一步关键是要在功能集聚、机构集聚和业务集聚3个层面上,开展政策突破和先行先试。”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肖林说。
上海依靠结构调整、市场发展、业务集聚,在打造“四个中心”核心功能方面取得显着成效。白皮书指出,在国际经济中心建设方面,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17166亿元,其中服务业占比达到57.3%,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型公司、研发中心82家,累计达837家,经济的服务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416万亿元,较2005年增长10倍,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位居全球第三,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为全球三大有色金属定价中心之一;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2010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浦东机场连续3年排名世界货运机场第三;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商品销售总额位于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关区进出口总额接近全国1/4。
除了规模、数据,上海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为探索适应“四个中心”建设要求的基本制度框架,开展政策创新突破采取了一系列开创性举措。比如,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开展了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期货报税交割试点、新台币现钞双向兑换业务试点,以及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等。
协同发展
那么,上海距离成为“四个中心”还有多远?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总监胡汝银的回答是:“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而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王战看来:“‘四个中心’建设正处于新的转折点。”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费方域认为:“整合、协同发展是上海‘四个中心’的未来趋势。作为大都市,上海的竞争力优势在于整合和集聚。只要做大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贸易结算、支付)、国际航运自然会发展壮大。”
“整合发展‘四个中心’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条件。”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真虹进一步分析到,“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也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如今,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遇到瓶颈,这不仅是航运产业的问题,也牵涉金融、贸易领域。我们必须把四个中心整合起来、共同推进。”
事实上,“四个中心”一起推动,更有利于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真虹认为,“国际航运中心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这个城市必须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要加强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衍生品交易的研究。”
寻找突破
“作为‘四个中心’建设主线,人民币国际化应当成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上海外贸学院院长孙海鸣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不仅要发挥服务于产业的功能,更要实现服务于套利的功能,并鼓励国外大企业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
对此,肖林表达了相似的观点:“顺应人民币国际化,把上海打造成全球人民币资产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对于提升我国金融资源国际化配置能力、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集聚辐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发达的交易、支付和清算功能,成为这些老牌国际金融中心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肖林进一步分析到,把上海打造成全球人民币资产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有助于显着增强我国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有助于不断满足我国快速增长的人民币资产交易、清算和结算需求;有助于防范人民币国际化风险,提高我国金融风险管控能力。
在费方域看来:“‘四个中心’建设的出路是人民币国际化,在资本账户没有打开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先从民币走出去开始试水。”在这方面,上海应该主动为香港离岸金融发展做好配套工作,并做深做大在岸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