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城市化率不必太高,也不能太高,达到60%多一点,大体就可以了。
据全国城市化率统计,近十几年一般年增长都在l%左右。由于受就业情况限制,许多城市目前不能放开户口管制。农民进城打工对城乡都有利,是中国城市化的一大创举,但全搬进城,过快、过多地提高城市化率,将带来就业困难、各种设施跟不上等问题。
现在看来,全国城市化率保持年增长l%就可以了,至2020年达60%多一点。同时在控制总人口16亿人时,保留一部分(5—6亿)农民,从事基本农田和林牧业以及就地加工农、林、牧产品,无论从生产和生活来看还是适宜的。
二是对中国的城市化要有全民的观点,农业和农村的提高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
城市化不应只指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应当包括农业和农村生活水平应和城市相当,这才是广义的城市化。
现在,欧洲、北美、日本都已经实现了农村生活并不比城市差,农业人口已不愿意进城,城乡均衡发展,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而中国情况不同,工业化尚处于中期阶段,农业劳动力有余,需要转入生产、生活效率都比较高的城市中来,农民进城的城市化尚处于初始阶段。城市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差距扩大,所以必须城乡兼顾、协调发展,共创健康、文明、全民意义上的城市化,应当成为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特色。
三是城市化要面向未来,也要尊重自己的历史。
城市和城市化本身是一个历史的积累的过程。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罗马就能看到它的不同阶段的建设成果。作为历史的城市,总是要规划未来,使城市生活不断适应未来的需要,必然既要有新陈代谢,又要留下历史的“记忆”。
中国城市的历史悠久,积累了前人留下的大量的物质财富和聪明智慧。中国从夏商时代就有城市的发展,《礼记》等古籍中有不少关于城市建设具有科学性的理论,如管子的规划原理,和“天人合一”、“象天法地”、“辨方正位”等基本理念,以及体现这些理论的历史上的长安、北京、苏州、南京等众多的实例,形成了中国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少城市已经重视城市遗产的保护,甚至积极重修一些历史建筑,但还是要防止急功近利、忽视历史文化保护的倾向。如果在城市化过程中盲目追求西化、割断历史,恐怕就谈不上有文化的、宜人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
(作者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两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