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集装箱教室能否承载打工子弟搁浅的童年
时间:2011-10-18 16:46:35  来源:南方都市报 

      随着京城24所打工子弟学校被关闭,另一种颇具行为艺术特色的打工子弟学校却建立了起来。这一次,寄托打工子弟梦想的是十几个被漆得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它们被安放在打工子弟爱心会(简称CMC)在北京东北郊黑桥村建造的社区里。这个面向打工子弟开放的项目,创意和行动一样大胆,CMC的工作人员解释,有过前车之鉴,“这样做只是为了方便和我们的服务人群在一起,他们搬迁,我们也搬迁。”(10月17日《齐鲁晚报》)

  生活从来不惮以艺术的方式表达悲情。用集装箱创建打工子弟学校,倘若不是身处实地的采访,也许人们真会把这样的集装箱教室,当成几个小年轻借以反讽现实的行为艺术。毕竟,联系到此前的城市蜗居集装箱,乃至打工子弟学校先后被关闭事件,集装箱教室这样的教育模式,难免不让人生出一种打工子弟教育被迫迁徙,搁浅于城市边缘的巨大悲凉感。

  然而,跳脱出“集装箱教室”这一名词给予我们的直接观感,回到集装箱教室本身。面对那些被漆成五颜六色、颇具现代感的集装箱,面对集装箱内四人围成一桌、孩子们自觉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面对那些别开生面的生活技能培训,乃至对打工子弟父母的家庭教育培训,无可否认,集装箱教室在一场城市化对打工子弟的驱离行动中,似乎正在“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种从教育细节着眼,脱离了寻常应试、不吃教育“大锅饭”,而是顾及每个孩子作为个体存在的教育模式,或已正在成就集装箱教室让人心动的教育之美。

  集装箱教育尊重每一个体的尊严,无论你是贫穷孤寡,还是问题少年,都可以用一种慈悲将之包容。这种尊重,与城市管理者动辄以人口资源压力为由,驱离底层人群的粗暴,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无论如何,在集装箱教室内的生活,总好过没有教室的生活。不在集装箱内接受教育,他们会有更好的地方安放自己的童年吗?在当下的一些城市政策中,这样的问题让人找不到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集装箱内接受教育的童年,已经是一杆秤,测量出了他们生活背后的沉重与悲凉,也测量出了城市公共政策的无情。当集装箱教室已经成为孩子们接受教育最好的安乐所时,这样的教育安乐不是城市的荣耀,而应成为城市乃至教育反思的标本。

  这种情境下,如果城市管理者不仅不对他们施以援助,反而以非法建筑之名,将他们驱离到更偏僻荒芜的地带,这种制度乃至人性的荒芜,恐怕才会将集装箱教室的生活悲情演绎得更加悲情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