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努力打造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是“十二五”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一、强农兴农的现实选择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在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农村发展基础得到显著增强。但也必须看到,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农业人口基数高、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务农效益低、转移就业难,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投入缺口大、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难度加大。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原因错综复杂,但根本性因素在于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结构。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现代化是以城市为中心、农村基本被排除在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障碍,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农地效益难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农村融资难问题长期得不到破解,农村生产要素持续流失,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实践证明,如果不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互动,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发展就无从谈起。
当前,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联系日趋紧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着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与艰巨。因此,推进强农兴农,必须准确把握这一阶段性特征,坚持以深化城乡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城乡互动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坚持在深化城乡互动中提升和发展农业,努力探索了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科学发展之路。
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现代物质装备的支撑作用。河南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稳定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2005年以来,河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900亿斤和1000亿斤台阶,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2009年,在遭遇建国以来罕见的冬春连旱及秋季大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078亿斤,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1087.4亿斤,实现了粮食总产超千亿斤的五连冠。
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现代要素资源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与金融等资源要素在联接城乡上的功能,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并利用地处中原的地理优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大市场、大流通”带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前,河南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全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新培育的超级小麦新品种平均亩产达到735.1公斤,创我国黄淮小麦区单产最高纪录;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粮食批发市场和商品期货交易所,通过10多年的发展壮大,“郑州价格”的影响力不断攀升。
推进产业集聚,强化产业化经营的提升作用。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打造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附加值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由“卖原料”到“卖产品”的跨越。在区域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河南以优质农产品和畜产品核心生产区为依托,引导生产要素集中,形成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综合产业集群。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6000多家,421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800多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二。目前,全省已形成粮食、肉制品、乳制品、果蔬、油脂和休闲食品6大农产品加工业体系,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在信阳市、新乡市设立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并成立了全国第一只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河南农业开发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针对现阶段发展实际,河南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在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保证离地农民合理转移和安置前提下,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高效化。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0970家。
三、城乡互动的路径选择
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采取措施,努力形成 “双轮驱动”的现代化建设格局。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发挥其承接城市、带动乡村的桥梁纽带作用;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同时注重保持乡村特色、民族特点、地域特征,保护好生态环境和乡土文化。全面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建设城乡一体的节能减排格局,积极防范产业转移对农村的污染,以及由农业面源污染可能引发的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完善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推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保险、购买服务等措施,鼓励和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和聚集,促进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农村建设,尽快扭转资源要素配置向城市倾斜的局面。
进一步深化城乡联动改革。城乡改革联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切入点,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突破口。要打破城乡分割局面,必须统筹谋划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制度创新,彻底清除造成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就业、保障性住房、社保、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的城乡一体化,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