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日前透露,我国最终将取消土地供应双轨制。所谓土地供应双轨制,是指目前中国土地供应的一种制度现状,简单说就是通过两种方式完成土地供应:一是政府无偿划拨国有土地给使用单位;一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有偿出让国有土地,目前主要是通过招标、拍卖、挂牌三种方式出让土地(所谓招拍挂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土地供应基本上是以划拨为主,但改革开放以后,土地有偿出让逐渐成为主流。
从长远来看,土地供应双轨制的终结是一件好事。虽然土地划拨不可能被彻底取消,但它作为“一轨”的现状必须改变。土地供应双轨制的问题在于,它使得中国土地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化程度偏高,市场不能真正反映土地的价格,有损公平原则,同时,过于宽泛的土地划拨出让方式还使腐败和权力寻租成为可能。
根据《房地产管理法》第22条规定,有四种情况适用土地划拨: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前两项无可厚非,但后两项均有可争议处。比如国家对一些垄断企业进行重点扶植,无偿划拨土地,实际上导致了企业之间的负担不一,加剧了企业间的不平等,使企业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而第四项规定的弊端则体现在操作过于灵活,有些地方法规甚至已超越法律,使官员为获得政绩或腐败而胡乱划拨土地成为可能,最典型的是各地为了招商引资而向投资商大量划拨土地,而这些投资商却并没有真正投资意图,只是为了通过转让、租赁、抵押土地牟利。由于划拨土地成本很低,也导致土地获得者更轻率地使土地闲置,造成浪费。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土地供应双轨制的终结虽属应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土地有偿使用就要局限在招拍挂这“一轨”上,因为以“价高者得”为特色的招拍挂制度目前也存在着争议,被外界认为是房价高涨的幕后推手。只取消土地划拨而缺乏对土地有偿使用的规划与改革,很容易加剧土地价格的上涨,激发开发商囤地待涨的积极性。如果未来交通、能源、电力、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项目用地都以有偿出让为主,则如何防止运营商或相关垄断企业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是一大问题。
事实上,取消土地供应双轨制最大的受益者是各地政府,今后土地以有偿出让为主意味着大大增加了各地政府的潜在卖地收入,增强了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垄断。如果怀揣着大笔土地出让金的地方政府不把钱用到正地方,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即使土地市场化了,也并不意味着公平的自然降临,况且地方政府从农民手里获得土地的方式本身就不那么市场化。从这个角度说,在取消土地供应双轨制的同时,应强化政府对土地供应的责任,比如,加大对保障性用房的供地力度,加大对被征用集体土地的补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