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环渤海区域发展与天津战略选择论坛”上,滨海新区凭借自身日益增长的区域带动力成为本次论坛的“关键词”。迅猛发展的新区已步入扩散带动阶段,新区在产业、政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正形成“溢出效应”,驱动环渤海区域其它城市发展。
从人力输出到产值输入
在今年7月举行的一场天津开发区与德州人才培养基地合作签约仪式上,合作双方的熟稔让部分参加仪式的开发区企业代表颇感意外。
“双方的合作已近20年,可以说是老朋友了。”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介绍,德州是开发区首批认定的劳动力资源基地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区就与德州开展了多层次的劳务合作。近20年来,先后为开发区培养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5万余人。
根据德州市的相关统计,目前天津开发区有德州籍劳务人员2万余人,年创劳务总收入10亿元以上。在山东省的经济观察人士看来,人力资源合作在过去若干年一直是滨海新区与山东合作的主旋律。
而如今唱了将近20年的主旋律似乎正随着新区的产业升级而发生嬗变。随着一批龙头项目在新区的崛起,正创造出巨大的产业配套需求。据悉,目前已有150多家德州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与新区汽车企业形成了上下游配套关系,产品达到300多个品种。依托新区优势产业,德州立足产业配套,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产业的发展。在人力输出的同时,“大把”的产值正随着新区企业的订单涌向德州。
新区的“溢出效应”并不仅仅流向德州,近几年来,唐山、廊坊、潍坊、滨州等城市均与新区签署了经济合作协议书,“拥抱滨海”已成为环渤海区域诸多城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棋局”。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在环渤海区域发展与天津战略选择论坛上表示,新区“大项目、好项目”支撑、产业高端化的优势,将促进环渤海地区产业协作合作、率先建立区域性市场,从而实现重点产业间的延伸、扩张、整合、协作与合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
“在打造首都经济圈上,需要确立重要的两极,一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是滨海新区。”在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秘书长杨开忠看来,新区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将加快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英利集团是河北省民企中的两大“龙头”。这两家总部相距不远的企业如今又双双抢滩新区。前者正在新区构筑一座产能达80万辆的制造基地,而后者则将在新区打造瞄准海外市场的“桥头堡”。当面对记者有关“为何选择新区”的疑问时,两者的回答也如出一辙,“看中新区的港口优势。”
港口优势使新区成为环渤海区域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关键“跳板”,这些企业在新区的“落地生根”后又创造出巨大的用工和配套需求,其中部分需求流向了环渤海其它城市,一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网”由此形成。
周立群表示,在实现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要发挥滨海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领军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要借助滨海新区是对外开放门户,且拥有国际大港口的优势,扩大对外贸易合作口径、打造高技术和临空产业基地、助推成立环渤海内协作高效的港口运输和港口物流系统、助力区域内“腹地―中转―服务复合型”国际航运网络集群的形成,对接东北亚地区,借助环渤海“港口”优势,创建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