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能否支撑起房地产的明天”,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理由有三:
一城市化是低成本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的动因。中国人多地少,作为重大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城市化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城市化是提高要素的整体配置效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支撑,一个大都市人的生活要在农村实现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一个没有城市化支撑的工业化要支付很高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兴工业化之路,也要与城市化相辅相成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城市化改变中国都市人以土为生的格局,为保护生态再造秀美山川提供基本支撑。环境污染、空间拥挤、占用耕地、公共安全风险等等是城市化之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取得城市效率所必须支付的成本,以城市化必须支付的成本由为阻挠和延缓城市化不可取,如何减少成本支付,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也是应该努力去做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稳妥推进健康的城市化,建设环境友好型和宜居型城市,是中国现阶段低成本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破解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两大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
二房地产为城市化提供物质基础,城市的物质组成与外部景观就是各种房屋建筑物的排列组合,房地产是城市化提供房屋活动场所的物质生产部门,快速的城市化为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依据,健康的城市化有赖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城市化加速阶段,房地产业满足的首先是住房的基本需求和改善型需求,投资性或者是投机性的需求最终要出租,要转手,转化为住房的最终需求,因而它是第二位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是当前这轮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因,但是房地产主要是生产最终消费品的住宅产业,生产性的固定资产投资如商业地产、工业地产等等,只占房地产投资的30%多一点,消费性的产品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与中国的经济过热无关,而且它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基本措施,适度扩大房地产投资,增加住房的有效供给,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如果把住宅投资作为消费品生产,从固定资产中扣除,那么中国的增长率将下降六个左右的百分点。宏观调控要优化产业结构,有目标,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促进产业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带来的基本的住房需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而导致的改善型的住房需求,推动房屋改造而形成的被动性的需求,完成工业化对房屋这种总量需求,几种需求的叠加决定了未来中国城市房屋供不应求,这是一个基本的态势。
三城市化能否支撑起房地产的明天。我国“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增长预期已经下调为7%,为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结构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条件。但如果实际增长速度超过8%或者以上,那么也是可以接受的好事,因为一个大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尽管国内外我们还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是我国完成工业化、实现城市化的大势不可逆转,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基本面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市化率每年预计增加0.8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总量将增加6千万以上,房地产投资估计在“十二五”期间将超过30万亿元。2050年前后,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2亿,以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平米计,住宅存量将达到480亿平米。考虑周转、更新的需要,住宅建筑面积的存量应该在530亿平米左右,如果其他生产生活活动用房按照0.6—0.7的系数折算,届时中国城镇房屋建筑面积的存量将在800—1000亿平米之间。由此推算,最近40年,中国城镇每年增加的房屋建筑面积需要在16亿平米上下,其中住宅增加面积在10亿平米左右。我国城市化进程对房地产产品这种持续旺盛的市场需求,是支撑房地产业持续几十年春天的根本保证。即1000亿平米的房屋存量的更新改造,又为我们房地产持续持久的繁荣增加了保险系数。
当前房地产局面错综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矛盾仍然是相对滞后的有效供给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着力解决这些主要矛盾,才会推动其他矛盾的缓解和解决,赢得战略的主动权。照搬某些已经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国家的参数来诊断我国房地产的走势,也不具有可比性。在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趋向仍然是行政干预过度,而不是市场化过度。未来几十年我国的房地产或因种种变数而呈现价格、交易量的涨涨落落,但这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形式,价格随着成本的上升而上扬,交易量随着城市化进程而扩大,这种总体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