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南都社论:公租房,自建与统筹困境令人忧
时间:2011-09-24 10:09:11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日前,广州市国土房管局表示,广州市的公租房建造计划将通过用人单位筹建公租房为主、政府提供公租房为辅的方式来实现。按照市住房保障办有关负责人的解读,任何单位(国企、私企、外企皆可)都可以筹建公租房,不仅有钱有地的可以建,有钱没地或者没钱有地的单位也可以通过灵活合作方式“抱团”筹建。另外,自建的公租房将面向全社会,由政府统筹安排,符合条件的市民方可入住。同时,对于那些“荷包”困窘的单位,政府也会出台辅助优惠措施,在税收、土地、资金等方面提供帮助,力求让更多市民实现安居梦。

  应该说,由政府绘制的这幅有关广州市公租房的未来图景,尽管在细节之处尚不清晰,但至少在整体上,还是让人觉得“看起来很美”。不过,在这幅粗糙但看似美好的蓝图背后,却也伏藏着不少令人关心的疑点。集中的一点是,政府如何保障自建房单位的积极性。

  从广州市房管局方面的说法来看,政府对于任何单位介入公租房的建造事业都非常欢迎,设置的门槛可谓非常之低。不管资金是否充裕、土地是否具备,其他条件是否成熟,政府反正甩下了一句话:可以灵活合作。但问题在于,单位的动力何在?政府在面对企业自建房的分配问题时,非常豪爽地表示“届时将由政府统筹安排”,也就是说,即使我并非该单位的员工,我也可以使用该单位建造的公租房。虽然政府会给予一些政策上的优惠,但毕竟企业又出钱又买地,同时费时费力,最后建好的房子却不是自己的,总不能让这些市场主体都当一把活雷锋吧?

  我们相信在政策的具体执行环节,政府与单位必然会形成一套利益的分配机制。如果要保持对单位本身的激励,那么单位要么收回一部分公租房的使用权,要么扩大经济适用房的建造比例,以缓解公租房在资金回笼上的不利局面。但新的问题马上产生了,如果政府为了激励单位,那么极为容易产生的后果就是退回“福利分房”的模式。虽然有官员表示公租房只可出租、不可买卖,但如果房子的自主权不在政府掌握之中,单位可以将房子终身出租给单位员工,这一形式又与此前的单位福利分房有多大的区别呢?众所周知,福利分房最主要被诟病的恰恰在于其公平性的不存。

  照此下去,紧接着出现的情况将是“拼单位”。也就是在福利供给模式上,我们很可能将恢复以前的“单位制”。并且需要提醒的是,今天的单位各自有着巨大差距,所形成的福利供给水平也将呈现天壤之别,甚至是“有”和“无”的差别。因此,在激励单位本身与保障公共服务的均等性层面,这一套政策所呈现的悖论让人忧虑。

  事实上,这一政策本身在宏观的逻辑层面也让人感到不合时宜。在一个经典的现代社会,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被誉为社会福利工程的五大支柱。住房虽然是通过市场解决比例最大的一项,但对于社会的中低收入阶层而言,由政府提供必要的住房条件,已经形成一套非常成熟的公共政策集群。在这方面,且不论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即使是香港这样在住房问题的解决上并不算成功的地区,都恪守着一个基本底线,那就是公租房的责任必须由政府埋单。

  现在的逻辑是,地方政府受到了中央政府的行政压力,便将建造公租房的责任分摊给单位。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并非不可,上世纪风行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正是这一方向的典型体现。但问题在于,提供公租房原本即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市场化解决之道在于政府出钱,向市场购买服务,而并不是将成本推给市场和社会本身,然后政府又声言要自己来统筹分配。而眼下政府一方面借助单位自建房给自身减压,另一方面又声言要自己来统筹分配。这种有着卸责之嫌的公共治理的取向在现代社会可谓少见,而起内在逻辑也无法达到自洽,能否得到有效推行自然也让人心存疑惑。

  也正是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如果政府强推单位自建房的政策,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担心,要么因为激励模式无法形成而导致政策流产,要么再次退回到失之公平的“福利分房”模式。而在解决上述困境前,所有有关后期分配、监管、惩罚虚报等诸多问题的讨论,都可以先行搁置。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