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单中心的扩散既不能满足这些大都市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有效避免各种城市病的发生,更不能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多中心发展已成为现代大都市空间格局演变的主导方向,积极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成为我国大都市多中心发展的必然选择!
时不我待
近些年来,在我国一些大都市人地、人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接近2000万,远远超过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设定的到2020年达到1800万人口的标准,并还在以每年50万人,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速度增长。目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470万辆,2010年净增机动车就达到约80万辆。而类似的情况在上海、广州等大都市也同样存在。
清华大学王建民教授表示,北京在昂首迈向国际两千万人口大都市行列的同时,快速的膨胀也在加剧这座千年古都自身的消化不良和运行不畅,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必须加快副中心建设,将大量人口和一些产业从中心城区适当转移出去。这不仅顺应国际化城市发展的大趋势,而且对疏解北京中心区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城市副中心,简单地讲,就是一个仅次于城市主中心、承担城市诸多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城市区域。一般而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要求与之适合的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相跟进和配套。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尤其是大城市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空前发展,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现有空间的不足,基础设施的落后,带有自发性质形成的老中心区布局不合理,承载能力弱小,这种发展要求和现实约束酿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矛盾倘若解决不好,不仅会导致城市病层出不穷,影响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更会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
“化解这对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扩大城市经营空间,高起点、高标准建立城市副中心,促进生产力布局的合理优化。东京、伦敦、巴黎等国际大城市都通过建设‘副中心’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矛盾。东京从1958年至今就曾三次实施‘副中心’战略。现在东京共有7个副中心,每个副中心既是所在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同时也承担东京作为国际城市的某些职能。”中国社科院李建国教授如是说。
从国际上看,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单中心城市逐渐暴露出市中心拥挤、通勤时间长、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伦敦、巴黎、东京、华盛顿、莫斯科等国际化大都市大多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布局转变。但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商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朱凌波向记者强调:这些大都市的城市梯队构成一般都具有一主一副或一主多副的特殊现象。“因此,我国各个大城市在下一步发展和竞争中,也应遵循这一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围绕核心,建设城市副中心,形成一主一副或一主多副发展格局,进而达到优势互补,共兴共荣,有序发展,构筑新型城市经济的增长极圈。”
帷幕已经拉开
“十二五”时期,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国各个大城市,尤其是那些一线城市,为充分、高效利用有限城市空间,进一步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在本地经济圈和全国地位,纷纷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速城市副中心建设与投资,从而顺畅推进本地城市化,领跑全国经济。应该说,我国各大城市(省级)副中心建设的帷幕已经徐徐拉开!
正在朝着世界城市目标迈步前行的北京,遭遇了所有特大城市普遍棘手的人口问题。交通、就业、入学等一系列难题,或多或少都由人口问题发端。一时间,北京该如何面对这种“大城之痛”?成为了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目前,这一问题的答案已有了初步结果。据某媒体报道,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未来北京副中心肯定会向东“走”,通州则极有可能成为北京“副中心”,届时它将全面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
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早在世博会举办之前,就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加快副中心建设的步伐,使上海由“单中心”至“多中心”转变。目前,总规划面积达9.5平方公里的徐家汇、江湾—五角场、真如和花木等四大副中心已正式规划出台。
徐家汇城市副中心主要服务西南地区,规划功能定位为城市文化、体育、商业中心,目前已经基本建成;江湾—五角场副中心主要服务东北地区,规划功能定位为以知识创新为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目前正在建设过程中;真如城市副中心,位于普陀区真如地区,规划功能定位为服务长三角的开放性生产力服务中心和服务上海西北地区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花木城市副中心主要服务浦东地区,规划功能定位为浦东新区行政文化中心和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近些年来,受惠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西安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西安市将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搭建国际化大都市框架,优化城市布局,打造1个核心城市、3个副中心城市、5个新城、60个重点镇的四级城镇体系的构架。
据西安市发改委主任王学东介绍,“1个核心城市”即打造以新城、莲湖、碑林、雁塔、未央、灞桥和长安区为重点的主城区;“3个副中心城市”就是打造阎良、临潼、户县3个新城;“5个新城”则是打造以周至、蓝田、高陵、常宁、洪庆为核心的新城组团,“60个重点镇”将打造以新丰、草堂等60个中心镇为核心的小城镇。 通过构建四级城镇体系,形成功能完备、布局有序、适宜人居的一核多心、轴向发展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
现实制约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教授李迪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城市本身发展实际而言,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适合建立副中心,建立副中心的城市应具备一定的量和质的特性。
就量而言,副中心城市的人口总量和结构指标(流动和非流动)、城区面积、经济总量和人均指标、基础设施指标、环境指标、以及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科技的指标应接近中心城市,或稍次之。
就质而言,首先要有鲜明的中心性、现代性和开放性,即城市的政治、经济、金融、交通、文化等方面的辐射半径必须超出市界、省界甚至国界,其影响力和控制力至少是区域性和全省性的。正因如此,对我国大部分城市而言,要建立自己的副中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从“上”到“下”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王建民直言,要打造城市副中心,从地方政府到国家政府在规划和配套政策上的支持至关重要。城市副中心在发展初期直接面临来自城市核心区域的竞争,并且处于劣势,政府有必要通过规划和配套政策来限制中心区域发展,从而达到削弱中心区竞争优势,引导城市功能向副中心的转移。
其次,城市基础设施水准不高,综合服务功能不强。我国很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规划建设不尽如人意,这成为一些城市建设副中心的“硬伤”。李迪华强调,副中心与城市核心区可以在空间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一定要有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保持与城市核心区域和其他区域的联系。这样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克服区域陌生度,另一方面保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快速交换。日本的几大副中心、巴黎的拉德芳斯和伦敦的加纳利码头等均拥有与城市中心区相连的快速交通体系。
最后,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偏低,城市综合实力较弱。一般而言,城市副中心和城市中心只有做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才可能实现“比翼齐飞”。因此,原有城市中心的规模和经济总量量化的程度将影响和制约着副中心的建设,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的经济总量,才具备了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基础。而就现状看,除几大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外,真正达到一定规模和经济总量的城市还不是很多,部分城市的综合实力还较弱,还不具备建设副中心的时机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