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佳会
■城市学校门槛高,只得重新回农村
8月30日,山东省武城县鲁权屯镇南宋庄。14岁的满佳会仿佛忘记了开学时间,还在帮邻居带小孩。
“妮儿,有人来了!”爷爷满开信扯起嗓子一喊,她便从隔壁“飞”了回来。一条不长的土街上,低低地扬起一溜尘雾。
整个暑假,满佳会都在这条街上度过,洗衣、做饭、写作业、带小孩、剥棉花桃。
满开信站在门口,笑着对我说:“进屋吧。”这时,我才注意到,爷孙俩住的是3间破砖房,墙面斑斑驳驳,地砖坑坑洼洼。屋里打一个隔断,外间作小卖铺,摆着饼干、啤酒、酱油、灭害灵、洗头膏……里间当卧室,只够放下一个桌、一张床。
“9年前老伴走了。儿子、儿媳常年在北京打工。俩人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孩子4岁时,就被送回了家。”满开信的话里有些埋怨。
“佳会在哪儿上学?”“村小学毕业,该上初中了。”满佳会说,“四年级暑假,爸爸交了500元钱,让我到北京的私立学校补英语。当时,我们住在朝阳区金盏乡一间平房里,到学校要坐半小时公交。我跑了一个月,就想回老家。”
电话那头,满佳会的爸爸满运坡说:“谁不想和孩子在一起?可现实条件不允许。我做玻璃钢生意赔了30多万元,又刚和老婆离婚。现在拼命挣钱还账,哪有时间管女儿?有一年暑假,佳会一个人在家。晚上,她敞着门,开着电视睡着了。那是城乡结合部,多不安全?”
满运坡说,农民工子女在北京上学,并没有户籍方面的限制。不过,公立学校少,进门难;私立学校费用高,自己承受不了。“孩子在北京上到高中,还要回老家高考,索性就在山东上吧。”
“以前,一到寒暑假,佳会就到村口等妈妈接她。”满开信说,今年,他们离了婚,没来接孩子。“想不想爸爸、妈妈?”“不想。有事就打电话,没事不打。”满佳会晃了晃齐眉刘海。
有人来买2包芭兰香,满开信赶紧起身招呼。“这个代销店一天最多卖100块钱,挣10块钱。好在县里免收学杂费、教材费,上学期还发了250元贫困生补助。”
让爷爷最担心的,并不是钱,而是孙女的健康。去年,满佳会得了慢性胃病。一连3个星期,满开信每天早上带她输液,再送到学校,特别劳累。“爷爷平时不吸烟。那段时间,他常常夹上一根,紧锁眉头……”满佳会说。
房鑫茹
■跟爸妈到济南上学,感觉特幸福
早上4点,房鑫茹家的闹铃响了。妈妈孙焕成快速起身,准备面粉、烧饼、油条、鸡蛋,收拾早餐车。鑫茹在睡梦中被喊醒,揉揉惺忪的眼,忙着给弟弟穿衣服、洗脸。5点半,一家人出门。妈妈在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口支起摊,爸爸则把另一辆早餐车推到两公里外的路口。
2002年,房鑫茹一家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迁到济南,在城乡结合部租了两间房,每月租金300元。爸妈每天工作到上午11点,下午清洗餐具、预备原料,一天下来,仅挣七八十元。
“无论刮风下雨,天热天冷,我们一天也不敢耽搁。”孙焕成说,“儿子一个月交400元,女儿一学期要100多元书本费,每月交260元午餐费。一家人省吃俭用,攒下些钱。没想到,孩子的奶奶上个月摔骨折,住院花了2万多元。”
7点,房鑫茹跟着同学的妈妈去济南农民工子女学校——汇波小学。孙焕成说:“我们没有济南市户口,没有房产,只在聊城开了一张不在原籍享受义务教育的证明,鑫茹就顺利进入公立小学。”
9月1日是汇波小学开学第一天。房鑫茹穿着新校服,早早到学校。8点钟,全校900多名师生列队举行开学典礼。之后,分班召开安全教育班会。
“同学们,我们的老学校按照省级规范化标准重建。半个月前,咱们搬到七职专老校区,过渡期2年。学校对面是大明湖,门口车多,大家要注意安全。”班主任李翠玲老师开场后,请同学们上台,讲自己了解的安全知识。
房鑫茹举起手,第一个站起来:“新学校的厕所在二楼,课间不能拥挤;进学校不能带火柴、打火机;不随便玩消防器材……”
汇波小学校长韩广玲说,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大、家庭环境较差。为此,学校专门安排了“做文明汇波人”、“相亲相爱一家人”等课程,还开设了心理咨 询室。“这些孩子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老师鼓励他们利用回老家的机会,搜集有地方特色的照片、文字资料,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家乡。学校还和济南市青少年 宫合作,免费教孩子们一项特长。”
“为了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学校安排了终身阅读、阳光运动等活动。”李翠玲说,每个月,老师指定一篇文章,让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在阅读本上填写“最感动的句子”、“家长的话”。上学期,全班在大明湖边上开读书会,气氛非常热烈。
“鑫茹原来在校外上绘画班,每个月300元。我们觉得贵,不让她学了。”孙焕成说,自从学校有了免费特长班,女儿又找回了绘画的乐趣。
“大明湖读书会那天,妈妈和我一起参加,特别高兴。”房鑫茹说,家里虽然不富裕,但春节时,妈妈还是花1000元给她买了一台学生电脑。暑假,全家挤出时间逛了一趟动物园。
蹲点感言
见过两个孩子,我的心情五味杂陈:她们的家庭都不富裕,留在农村的满佳会,远离父母,缺乏照顾和关爱;走进城市的房鑫茹,暂时享受着父母、老师阳光般的呵护……
我们不妨试想,满佳会走进大城市的学校,有哪些路可选?一是公立学校,考试难,借读费高;二是私立学校,费用昂贵,难以承受;三是外来务工人员 子弟学校,环境差,路途远。三条路似乎都不好走。如果再加上父母离异、家庭拮据等因素,佳会更难走进城市的中学。这是逾5800万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事关命 运的抉择。任重道远,政府、社会和家庭还需协力,给更多孩子创造快乐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