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GDP总量与苏州相差逾300亿,再次引发“深圳退步论”
“我们现在判断深圳跌出一线城市行列,已经不再是预言了!”近日,在微博上,一则有关深圳年内将失去一线城市头衔的帖子被广泛转发。在7月份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中,深圳GDP总量再次被苏州赶超,成为再次引发“深圳退步论”的导火索。
GDP总量与苏州差距在扩大
深圳市统计局日前公布,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5015 .22亿元,增长10 .6%;据《苏州日报》上月报道,苏州预计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80亿元,增长12%左右。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增速上,都明显超过深圳。尤其在GDP总量上,前六个月两地差距已经达到了逾300亿元。
实际上,对于深圳来说,此次被苏州赶超并非“首次”。在去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后,统计显示,苏州前三季度G D P为6798.05亿元,同比增长13.5%,而深圳前三季度G D P为6722.03亿元,同比仅增长11.8%.在2004年被苏州赶超后,深圳的经济总量第二次被苏州超过,第四名不保。而在当时,就有专家曾经预测,如果按照这一增长态势,年底苏州的生产总值将超过深圳。不过事实上,在去年年底经济数据公布时,深圳在这种担忧中保住了全国第四的位置。
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以半年经济数据来讨论排名为时尚早,而深圳的经济一向有下半年增速快过上半年的特点,因此也才会有去年年底的反超。
跌出前四就会失掉一线头衔?
对于这一数据,房地产专业人士王叔城在自己的博客中预言,“深圳年内将失掉一线城市头衔”。在他看来,“北上广深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而今年上半年,深圳G D P总量跌出前四名,位列第五。在他看来,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今年下半年深圳已无可能追上苏州,两市之间的差距也许会有所扩大。“深圳全年G D P总量一旦跌出前四名,那么,也就会与一线城市的桂冠无缘。”
对于这一观点,多位深圳本土专家表示并不认同,“深圳经济普遍有下半年增速快于上半年的特点,往往会让全年经济数据发生变化,所以第四之争尚是未知数。”郭万达认为。
不过,对于深圳自去年以来多次被苏州赶超,有经济观察人士也指出,与自2000年开始几乎稳居全国经济总量第四的态势相比,深圳的“G D P第四保卫战”越来越艰难将成为必然,从几乎不必担心,到频频出现被超过甚至差距拉大,则是一个现实的信号。
何时真能
不以G D P论英雄?
G D P再次被苏州超过,现在甚至有人肯定地说,深圳的全国第四必然保不住了!对于尚未从大运会的城市盛事气氛中走出的深圳来说,这一次的经济增长乏力论,似乎并没有引发来自城市各方过多的关注。
在此轮的“深圳退步论”中,有观点将上半年经济增长乏力与深圳举办大运会相联系,甚至认为此轮减速,正是由于大运会所引起。有意思的是,与之相反,在8月28日深圳民间人士代表举行的“SZ-TA LK深圳双周沙龙”中,一个普遍被提到的看法认为,因为投资拉动发力的深圳,此前由于缺少大的投资项目,在G D P增速上落后于天津和苏州,而大运会带动了包括轨道交通等一系列城市重大投资项目的加速进展,将使得深圳G D P增长乏力的态势延缓两到三年。
在有关深圳与“一线城市”关系的讨论中,所关注的焦点也仅仅是经济总量。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深圳自今年初以来,已经明确发出了调整城市发展中心的信号,从今年1月份“两会”上主动调低“十二五”G D P增速,到市委书记王荣提出的推进社会建设创新,以及市长许勤提出的“深圳质量”概念,均符合当下从广东到全国“不以G D P论英雄”的新发展目标。
不过这种对于深圳失去“一线城市”头衔的担忧,在不少观察人士看来,也并非杞人之忧。在28日的沙龙上,谈到大运会清理八万高危人群、实名制买菜刀等争议性举措时,政协委员金心异等就提出,这些举措实际上在奥运会、世博会及亚运会当中都被普遍采用,而大运会引发争议,并值得这座城市关注的,是这座素来以创新、改革为特质的城市,在一个本应该凸显自己创新、包容的时刻,却表现得按部就班,与其他城市相比,并无自己的特色。
在过去以及当下深圳各界对城市未来的讨论和关注中,“一线城市”的头衔几乎从未公开进入过官方甚至民间的讨论语境。有观点认为,从经济增速来看,深圳的被赶超已经是必然,但其结果无关“一线城市”头衔,也无关城市竞争力,过多纠缠于“头衔”的争论,甚至无益于深圳的“下一个30年”。
而在谈到大运会对城市的影响时,一个更为值得重视的担忧在于,大运会的城市重大投资项目对政府财政支出的要求,会不会影响到明年深圳公共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以及在城市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布局上的持续保障。
PK
深圳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5015 .22亿元,增长10.6%
苏州预计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80亿元,增长1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