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寻找城市发展的至上智慧
时间:2011-08-25 09:41:15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吕程平 

503e2fb8973143e75b775a67134f6eec.jpg

    “历数城市百年,留给我们去再造她的机会能有几次?!”

    面对着城区发展的历史机遇与挑战,营口市西市区区委书记尹成福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作为把握着城市发展脉络的一方官员,他脚下是一片有着深厚历史沉积、浓缩着民族百年对外开放史的沃土。身为城市管理者的尹成福和他的同事们认为,他们有责任让曾经繁盛的西市在城市自身的文化积淀和地理优势中寻找进一步发展的根基和动力,再现昔日的辉煌。

百年西市的困惑

    西市区是营口市的发源之地,大辽河在肥沃的黑土地流淌千里后在这里蜿蜒入海。因为这里“海深河阔”,1861年,营口成为东三省首个对外开埠的港口城市。自此之后几十年间,西市更成为连接关内外和海内外的经济贸易中心和东北最早因港而兴的民族工商业集散地。当年这里是一派“帆樯林立、商贾云集”的盛况,而“东方贸易总汇、关外上海”之美誉正是从西市传播开来的。

    繁盛的商贸文化同时成就了这里厚重多彩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东北地区最早的海防工程——西炮台;有位处中国最北部的海神(妈祖)庙——西大庙;而即将修复完毕的渡口老街——西大街是北方兴建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建筑群;与之相邻的楞严禅寺,是东北四大禅林之一……

    可以说,之前百余年来西市乃至营口的发展走的是农耕-大河到资源-重工的发展路径。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从西市“大屋子”乘着小火轮漂洋过海的最主要产品是辽河两岸黑土地里出产的豆饼和豆油;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国内形势和国家政策导向上的变化,营口逐渐向矿产业、石化工业和制造业转轨。同时,营口港逐渐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本港的航运船只在国内一些港口运行。

    在这样历史变迁中,曾经繁荣的西市渐渐掉了队。随着市区的逐步东扩,西市的商业中心区地位不断受到挑战,西市的商贸日趋萎缩,工业规模也较小,加之受体制、交通等因素的制约,逐渐成为全市经济落后区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的情景更是概括为:一是经济总量小。到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11.1亿元,工业增加值15.4亿元。二是城区面貌差,河海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城建发展滞后。三是服务功能缺,全区除万都酒店外,没有限额以上的商贸服务企业。四是全区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比重大,低保居民占总人口的10%,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

    难道这样一片曾经孕育了辽河文明、开启了整个东三省的近代对外商贸史的热土竟然要在新世纪里衰落下去?

历史机遇:好城市姓“海”

    世纪之初,“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规划相继出台,营口成为两大规划的叠加城市。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变化给营口的中心城区之一西市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主动脉—滨海大道以及辽河特大桥横贯西市,沈大和京沈高速公路,哈大高速铁路和在建的京大高速铁路以及营口机场等濒临西市。西市是沿海经济链中的重要节点和“桥头堡”。

    百年前,坚船利炮下的国门开启,让西市因商运物流而兴。百年后,国家富强中兴的节奏中,西市如何把握自己的旋律?

    让我们的思路稍稍游离一下,7月11日在西市区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城市化论坛”上,综合开发研究院李津逵老师的演讲引起了与会者极大的兴趣:

    “……我举一个例子,把所有的国民放在海岸线上手拉手拉起来,那么每1米的日本海岸线上站两个日本人;每1米的中国海岸线站多少人呢,62个人。我们是一个大陆国家,我们是一个人多地少、海岸线非常稀缺的国家,但我们海岸线利用得是如此的低效率,最近浙江省在做滨海的产业规划,全都是重化工业。山东省在做蓝色经济区规划只有两个地方提出了要做‘城市’,其他都是重化工业、钢铁工业。那我们的辽宁省,我们的营口是当年东三省第一的出海门户,是当年的关外上海,我们脚下是无比丰富、无比稀缺的资源,我们怎么来用?我认为好的城市应该姓海。”

    李津逵的一席话博得正在台下的尹书记的共鸣,这与他上任以来对西市的发展设想和城市规划不谋而合。西市的发展必然是对以往开放史的扬弃,她要走出以农耕产品和资源工业为代表的“辽河时代”,走向依托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研发的“环渤海时代”,这是对百余年来海运文明的回归,更是依托环境、文化和历史优势的超越。概括起来,就是把西市建设为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现代商贸休闲区和水绿城交融共生的河海生态宜居区。

    从出口“豆饼”到经营“生态”,这不仅是发展规模上几个数量的变化,更是发展理念上质的飞跃。谈起这样的发展思路,尹书记不禁感慨“为政一方,要对这里的百姓负责、对这里的土地、文化负责,更要对城市的发展机遇负责”,“商贸、生态、宜居的发展思路不是一拍脑袋的空想,是纵观区域发展态势,挖掘河海地区区位优势的结果,体现着西市这样区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河海新西市:城市的定位与“错位”

    在西市区的城市规划中,常常出现的一个词是“错位”,所谓区域内的错位竞争是指保持和发挥地区相对优势,在此基础上达到与周边区域的互动,从而达到协同发展。

    要在错位发展中脱颖而出,首先要定好城市的“位”。这“位”不仅是地理空间层面的,更是区域政策空间层面的。而西市正是处在几个战略维度中的交叉点上,第一个维度是东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在交通、产业、人员、技术等领域的交流,接受日韩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第二个维度是国家级发展战略中,与环渤海地区、辽宁省发展大格局的对接;第三个维度是与周边城市的协作,特别是接受沈阳、大连省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这样的三维交叉定位在两个层面的产业规划上得以体现,在制造业上,它将成为地区、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与整合的结点。体现这样发展思路的是对西市区沿海高新技术园区的规划,园区将成为辽宁沿海承接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参与国内外竞争的重要区域和促进东北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极,推动腹地经济的发展并进一步延伸开拓港口和经济腹地。

    第二个层面是与高新制造业相配合的商务服务业上。如果说第一个层面的对接是资本与物态的整合,那么与之相应的第二个层面则是为这些资本与物态或为操作和把握这些资本与物态的“人”服务的产业。

    从在2010年大干百天开业的相和大型购物中心建设,到已列入省“十二五”规划重点区域的“中国营口——卧龙湾文化商贸休闲区”,无不体现着大力发展城区服务业的战略选择。前者结束了西市区没有大型商场的历史,后者更是成为商务招商的载体。其中对历史老街,同时也是西市乃至营口通商发源地的西大街的恢复改造工程更是将文化与商务融合的点睛之笔。截止到2010年末,运用新规划、新概念的招商活动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已落实各类重点服务业项目30多个,从而实现了服务业从“点”到“面”的快速起跳。

    努力终将获得回报。2011年5月西市饮誉“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区奖”、“中国最佳投资价值(环境)区”的桂冠。宜居生态城区并非只是华美概念的堆砌,生态奖与投资奖相得益彰恰恰说明了注重生态、文化和商贸环境建设并非是“反经济效益”的,而正是促进经济效益,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从城区的生态可持续性和环境宜居性上增强地区的融资吸引力。

    有数据为证:“十一五”期间西市区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各类项目360个(亿元以上96个),其中2010年完成120个,占五年累计的33.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2亿元,年均增长92.5%,其中2010年完成107亿元,总量超过前30年的总和,同比增长230.3%,增幅列全省城区第5位,占五年累计投资的65.2%,是“十五”期末的26.4倍。

    ——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实现134.5亿元,年均增长48%,其中2010年实现52亿元,同比增长48.6%,增幅列全省城区第2位、全市第1位,占五年累计的38.7%,是“十五”期末的7.3倍。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实现12.03亿元,年均增长48.9%,其中2010年实现6.1亿元,同比增长85.4%,增幅列全省城区第2位、全市第1位,占五年累计的50.7%,是“十五”期末的10.2倍。

    ——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6231.7万美元,年均增长25.2%,其中2010年完成2629万美元,占五年累计的42.2%,省内排第36位,同比增长29.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十一五”期末达到16520元,省内排第29位,是“十五”期末的1.8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五年累计实现88.5亿元,年均增长58.5%,其中2010年实现34.4亿元,同比增长37.1%,增幅列全市第2位,占五年累计的38.8%,是“十五”期末的10倍。

    2010年提出的“两年倍增”计划第一年度的主要目标全面超额完成,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实现了一年倍增。

    这其中的内在逻辑是:高品质服务+宜居生活环境=高端产业结构+高端人群=城市品位的提升,这就形成了从生态宜居到高端产业聚集到城市高品位提升的良性循环。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西市凭借域内得天独厚的天然湿地、河海滨城资源,积极打造水景交融共生的河海生态宜居区也就成为城区发展目标。在西市的规划中,展现了这样一幕颇有诗意的画面:拥海入怀的渤海沿岸湿地渗透性亲水区、岸绿可憩的辽河历史风貌风景带、以水为线创造高品质的空间序列与优美的人居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休闲生活氛围。

“一园,两轴,四带,五区”:城市功能的空间落实

    谈到营口的战略布局,辽宁省建设厅厅长王正刚是这样描述的,“营口是欧亚大陆架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沈阳作为中部城市群的一个中心城市,营口是它的一个出海港口,而大连作为我们国家的航运中心,营口又是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给港,在做大连的整个战略规划的时候我们就认识到,如果作为辽南地区,营口是我们辽南地区规划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没有营口,大连港的发展会受到严重制约,因为在大连的腹地,营口是最近的一个港口。而对沈阳的中部城市群,营口也是它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是它的一个重要的出海口,所以营口既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大连航运中心的一个节点城市,同时它也是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通过营口,可以直达盘锦,带动锦州,带动葫芦岛。所以说辽西的发展也在看营口。”

    如何把这样的战略认识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将规定一个城市的空间效能与风貌,规定城市的样态与个性。这是对城市掌舵者智慧的考验。

    主政伊始,西市区尹书记率先提出了“一园两轴四带五区”的城市规划设想。在专业机构的论证和勾勒下,一幅将城市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市政功能融合一体的河海之都规划蓝图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园:高新产业发展园。以现代制造业为根基,拓展科技研发、创意孵化、总部基地等创新产业,打造“环渤海高新产业聚集园”。

    两轴:渤海大街+得胜景观大道。渤海大街西段城市功能发展轴是西市区对外功能集聚辐射、对外出入的重要通道,可达沿海产业基地;东至站前区,西接滨海路,是未来西市区商业办公的集聚轴,也是西市区重要的城市风貌展示轴。

    得胜路文化景观发展轴,最北端正对西大庙,向南联系起城市多片居住组团,是西市区联系营口南部城区的通道之一,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景观,完善城市风貌。

    四带:四大滨水景观带,包括辽河两岸景观带、入海口景观带、民兴河景观带和城中水系景观带,是西市区最具河海生态特色的景观系统,营造水在城中,城在水上的人居环境。

    五区:围绕“中国营口—卧龙湾文化商贸休闲区”这一主题概念,推进包括文化旅游产业区、商贸休闲度假区、文化休闲中心区、商业服务中心区和河海生态宜居区在内的五大城市版块区。是依托西市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文化元素商贸体系与城市建设相融并蓄的地标品牌。

    “一园两轴四带五区”的规划蓝图,是将空间布局、生态和人文优势与城市功能有机统一的集大成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尹成福书记,很认同城市思想家伊莱尔·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的一句话“城市不仅是建筑的集合和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载体,而且应该具有某种神圣性,即在一个异质性的社会里人们共同的某种信念和某种情怀,这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的确,将神圣性和灵魂赋予城市空间构造和城市功能中是城市设计的至上智慧,而营口西市区无疑在向这样的智慧迈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