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表示,今年清华已启动近十年录取的清华学生生源结构状况调查,包括学生的生源地。数据显示,今年清华所录取的新生来自全国近1200所中学,其中县级中学300余所,县级以下中学学生近500人,只占清华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8月19日《新京报》)
最近关于“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讨论颇多,直接原因则是本月初有报道称,北大清华的农村生源所占比重连续多年下滑,2010年清华新生中来自农村的仅占17%,而当年高考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当然,这些数据也相继得到了北大清华的印证。面对如此局面,很多评论家乃至教育家指出“寒门难出贵子是城乡教育资源配长期分配不公所致”,进而推出阶层固化趋势加速。
说实话,对于类似观点我一直持“反正我不信”之态度,理由很简单:“寒门再难出贵子”很可疑如果我们连此现象的真实性都搞不清楚,就纷纷去推测“寒门再难出贵子”之原因,只能是让人贻笑大方。
首先,是否只有清华北大学子才可以代表“贵子”?我承认能考上清华北大者的莘莘学子都了不起,但问题在于,中国的高校有上千所,农村学子考不上清华北大,考上了其他大学就不该被视为“贵子”了吗?如果说该“一视同仁”,那么可疑之处则在于,清华北大的农村生源持续下降,是否就能代表中国高校农村生源的整体下降呢?事实上,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农村学生也罢,城市学生也好,上大学的机会都大为上升。笔者就来自农村,以前农村要是出个大学生那还真不得了,现在呢,随便问问,很多农村娃都读大学了。我甚至敢断言,现在农村孩子出现大学生的比例比原先肯定上升了,此语境下,何来“寒门难出贵子”?
其次,高校农村生源的连续下降,一个关键因素是中国城市化率的持续上升。既然都说数据会说话,这里也不妨摆出数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显示,1978年我国城市化率仅为17.92%,2000年为36%,2010年11月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这一数据为49.68%;而根据联合国的估测,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72.9%。很明显,这一数据的持续上升则意味着农村人口的持续下降。也正因如此,北大清华当年高考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有什么奇怪的呢?当年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占了大头,就算你想不录取农村生源也难。反之,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农村生源肯定还会下降,但这种因为身份变迁而带来的变化,与“寒门难出贵子”显然扯不上多大联系。
最后,我并不否认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现实,也不否认阶层有固化趋势,我只是想说,农村生源减少并不见得就一定是坏事,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城,以及公民身份的变迁。我们不妨反过来考虑,如果说“寒门难再出贵子”的结论成立的话,那岂不是证明这些年,党和政府在促进农村发展上的作用还不如以前了?这个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综上三点,以高校农村生源的下降去推测“寒门难再出贵子”,显为偏颇、草率,大有犯下“简化论”意味。与其刻意将农村和城市对立起来看待,不如从整体的社会层面去关注中国的分配问题,要知道,城市里也有很多“城市寒门”,他们相当部分正是从农村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