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周末引发舆论热潮的“47号公告”,并未随着国税总局15日的辟谣声明而被轻易地扔进碎纸机。媒体的追问已经展开,民众的质疑也广泛见诸各个网络论坛和微博平台。
尽管国税总局看上去也是受害者,和广大纳税人一样让迄今为止不知姓名的某个人戏弄了一把,但澄清事实的效率低下,却是不容回避的硬伤。 “47号公告”最早于8月11日出现在网上,13日,经由广州某报率先刊发新闻,包括央视和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旋即大规模跟进报道。让如此重大的谣言散播多日,直至15日方才发布声明,国税总局之淡定,可见一斑。
为什么那么晚才回应?媒体和公众当然要问。事实上,早在13日,记者的电话就打到了国税总局,但找不到人。而解释是常见的:双休日在休息。多么冠冕堂皇,多么于法有据。在我们国家法定的双休日里,白领可能跑去公司加班,警察可能有执勤任务,学生可能忙着补课,运动员难免照常训练,演艺明星兴许有场子要赶,更不用说媒体的记者编辑了……是的,这些都不是“法定”的,但事实证明,我们的社会并不会在双休日完全变成静态。而再看看我们国税总局的雇员们,休息得多么彻底!偌大一个正部级单位,竟然没有人值班!作为纳税人,我们可不可以请求你们哪怕安排一名总机人员接接电话——万一哪个顽皮的孩子从对面楼里玩弹弓把贵单位的窗玻璃打破了呢?
退一步说,即便国税总局大楼在双休日呈现真空状态,局里上上下下,难道没有一个人上网、看报纸、看电视?信息传播如此发达的今时今日,真的,想不看见“47号公告”都难。国税总局全员配发双休日安眠药的可能性应该不大,那么,何以解释此次“集体无意识”?国税总局到底有没有一套内部管理的值班制度乃至应急机制?如果有,为何没有启动?是认为“法定”的宝贵休息时间不容侵占,还是觉得事情不太紧要,完全可以“上班再说”?
依据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通则,任何一个政府部门都应当时刻心系于民,致力于及时回应民众诉求、尽力解答民众疑惑,为民众咨询办事提供必要的便利,而不是高高在上,慢慢悠悠,拿腔拿调,一副“衙门做派”。就在国税总局辟谣的同一天,最高法就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些相关事宜发布了司法解释,这其实也是从司法机关的角度督促行政部门更加切实地进行信息公开。虽然这次乌龙事件与信息公开在本质上有一些区别,但没能及时回应谣言、澄清事实,也可视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疏漏。正是这种疏漏,客观上导致了媒体大范围传谣,而传谣,相信绝不是大多数媒体的本意。
围绕“47号公告”展开的各种情状是如此吊诡,以至于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怀疑其中是否有别的隐情——一些政府部门在出台某些政策之前采取“投石问路”的伎俩,也不是一次两次了。风放出去,试探一下媒体和公众的反应,再据此确定对自身最有利的方案。尽管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国税总局此番同样玩了一招戏弄民众的手段,但在迷雾散尽之前,坊间的种种揣测也并非都适宜用“胡说八道”来定义。
国税总局可能认为,一则辟谣声明已足以自证清白,但我们需要提醒的是,事情还没有结束。既然国税总局声称将 “依法行使追究伪造公文者法律责任的权力”,那么,一方面我们会翘首等待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 (前提是国税总局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另一方面,本着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原则,我们希望国税总局能够主动及时地公布与此事件相关的所有后续情况——当然也包括广大纳税人无比关切的个税计算方法到底会不会调整,怎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