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小时》将继续聚焦水流困局。在之前的一段时间中,报道了各地在使用管理水资源的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些违规违法状况。今天来关注城市内涝的问题。在这方面,北京深受其害。下面是北京这几个月来由于暴雨造成内涝的情况。
2011年6月23日,下午4点20分左右,北京遭遇了10以年来最大的一场暴雨的侵袭。在莲花桥,平日的路面变成了河道,交通瘫痪,多辆汽车浸泡在水中,市民回家的路寸步难行。
困在莲花桥下的市民说,他们从下午四点半下班,已经等了将近五个小时了,到现在还没走到家。
部分地铁站也遭到雨水渗漏,一些站点甚至变成了“水帘洞”,不得不停止运行。凌晨三点半,管头桥的积水在经过20辆抽水车4个小时连续不停地抽水之后,还没有将道路积水完全排除。
6月23号这一天,北京城区一共有29处桥区出现严重积水,22处路段因积水无法通行,交通中断,许多市民在凌晨还未到家。而就在这个暴雨倾盆的晚上,有两位年轻人却因为帮助别人在水中推车不慎落入排水井里,永远不能回家。
2011年7月26日晚上十点左右,北京再次迎来了一场暴雨。在新兴桥和莲石桥交界处,排水井已经开始不停地反涌着地下水。在莲花桥下,一辆黑色越野车试图从桥下穿过,但由于积水过深,车子熄火困在水中。车主在齐腰深的水中想把车推走,但车依然纹丝不动。记者看到,泡在桥下积水中的轿车已经不止一辆。
一位北京市民无奈道,下这么一场大雨,主干道已经堵得没法回家了。
凌晨三点左右,西直门桥下的积水仍然没有排完,附近仍有部分路段交通拥堵。被积水浸泡过的轿车无奈的停在路边,车里的驾驶座下面都是水。
那位车主告诉记者,当时的积水大概漫到腰部,已经淹到汽车的后视镜了。
8月9日傍晚6点左右,强降雨又一次倾城而下,北京再次变成一片泽国。连着三场大雨,都让北京发生内涝,很多市民对此表示难以理解。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王毅说,6月23号那场雨,最大的雨量是214毫米。降雨的面积比较大,在100毫米以上的面积是120平方公里。
王毅告诉记者,在6月23号的这场大雨中,北京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已经达到了百年一遇的标准。北京的基础建设,尤其是地下管网的排水能力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说,北京市环路的排水标准是一年一遇,地下排水管道能抵御每小时36毫米的降雨。
目前北京的大部分地下排水管道使用的防汛标准是一年一遇或三年一遇,而只有天安门、奥林匹克公园等一些重点地段才是五年一遇的防汛标准。
在“6.23”暴雨那天,位于北京西南三环的丰益桥是积水最严重的桥区。
北京排水集团管网分公司副经理李小恒告诉记者,6月23日那天的雨特别大,水位上涨的非常快,丰益桥泵站是87年设计的,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周边的地理环境和地貌都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这个桥区的水量比原来设计时要大很多。
丰益桥泵站的展板上显示,北京市排水集团管辖的77座泵站中,标准最高的5年一遇的泵站只有4座,它们对于积水的抽升强度是每小时56.1毫米;3年一遇的泵站有21座,其抽升强度为49.62毫米;2年一遇的泵站有47座,抽升强度为44.52毫米;1年一遇的泵站有5座,抽升强度为35.82毫米。
据了解,在6月23日和7月26日的这两次降雨中,很多局部地区的降雨量都达到了60至100毫米以上。
北京排水集团管网分公司副经理李小恒说,现在的标准还是当年苏联专家遗留下来的,现在城市发展很快,但是泵站的设计标准的提高,相对来说滞后了一点。
确实,北京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频频出现城市内涝的情况,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却始终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下面是当时的情况。
2004年7月10,北京西三环航天桥、莲花桥等41处主要路段出现严重积水,城市交通陷于瘫痪。据当时北京市民所说:“车是漂过来的,车底下都是水,座上都是水。”
2006年7月31日,迎宾桥下积水深达1.7米,首都机场高速完全瘫痪,多趟航班延误。
2007年8月1日和6日,北三环安华桥下,两次发生严重积水,多处地段交通瘫痪。
2008年6月13日和7月30日,知春路等十余处重点路段发生严重积水,交通瘫痪。
2009年7月30日晚,南池子、广渠门、和平西桥等多处路段严重积水,交通瘫痪。
近年来,北京逢雨必涝几乎成了普遍现象。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王毅告诉记者,这些年,造成北京城市道路积水的降雨量都在70毫米以上。造成积水的原因,一是降雨量大,再有一个就是基础设施差。
近年来逢雨必涝成为制约北京城市管理的巨大障碍。刚才专家讲到,城市绿地面积不规则地减少,是北京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北京的绿地会被一点点蚕食呢?记者对北京城市几十年来的水文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北京在前几十年很少出现内涝的情况。为什么在最近几年来北京会经常发生城市内涝呢?北京的绿地究竟是怎样一点点被蚕食掉的呢?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降雨量大、排水设计标准低是北京发生内涝的原因,但是采访中,很多专家也表示,在北京的排水系统标准几十年来基本未曾更改的前提下,以前却很少发生内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说,城市扩张速度很快,地表的变化也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尹稚也解释道,现在填湖盖房子的工程,使用来调蓄水的护城湖、太平湖都消失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告诉记者,以前北京不怎么出现内涝情况,是因为河流、湖泊等湿地能够消纳雨水,但是现在调蓄水的湿地却变成硬制地面,降雨很快地汇集起来根本就排不畅。
建国以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发展,北京原有的河湖系统不可避免的遭到严重破坏。那么,在北京的城市规划中,规划者有没有考虑到这种地表变化会给城市排涝带来的这些影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说,规划一直要考虑保护绿地、保护湿地的问题,甚至是采取措施,提出绿化隔离的办法,就是为了要应对城市扩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杨保军告诉记者,能够对城市排涝起决定性作用的除了地下排水管网之外,另一个就是径流系数。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军透漏,比较纯的绿地的径流系数是0.2左右,如果是水泥铺装或是沥青道路的话,一般在0.9左右。
0.9的径流系数,就是说雨水落在硬质地面上,只有10%可以渗透到地下,剩下90%要完全靠地下排水管道排除;而如果是绿地的话,将有80%渗透到地下,需要排水管道排除的只有20%。也就是说,面积相同的绿地和硬地,其自身的排水能力相差8倍。
一旦降雨量超过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就只有积在路面,产生内涝。显然,在目前城市建设格局的情况下,建设绿地是最直接的缓解城市内涝的好办法。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北京市区的绿色隔离带地区的范围却在逐渐缩小,下面是一组数据。
在1958年北京总体规划市区范围是640平方公里,市区绿隔范围是314平方公里,占市区比例49.1%;1982年北京总体规划市区范围是750平方公里,市区绿隔范围是260平方公里,占市区比例34.7%;1992年北京总体规划市区范围是1040平方公里,市区绿隔范围是240平方公里,占市区比例23.1%。
从1958年至1992年北京市光绿色隔离带地区的比例就减少了26%。根据1999年北京市委绿化隔离地区的调查报告显示,1993年,北京市区的绿化面积和养殖水面为3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为80平方公里,农田菜地为130平方公里;1998年,北京市区的绿化面积和养殖水面积为42.1平方公里,增加了12.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18.29平方公里,增加了38.29平方公里,而农田菜地为61.82平方公里,减少了68.18平方公里,值得注意的是违章建筑大幅增加了15.96平方公里。在这些违章建筑中很多都占用了绿地和耕,那么这些绿地是如何一点一滴被蚕食掉的?
绿地遭受蚕食情形之一:开发商更改规划 占用小区公共绿地
位于朝阳区北苑路上的黑色的商品房,名叫E4楼风格派。和附近成片的小区相比,那栋楼孤零零的矗立在马路的拐弯处,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那栋楼和附近的欧陆经典小区都是由北京太合龙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在2000年欧陆经典小区开盘的时候,E4楼所在位置的规划并不是现在的样子。
欧陆经典小区业主说,E4楼所在位置以前是大片的绿地,后来说是建小学,再后来就是现在的E4楼风格派了。
看到自己小区的绿地没了,业主们多次和开发商协商,但都没有结果。于是他们找到一位叫陈岳琴的律师,委托她起诉开发商。
据陈岳琴律师所说,小区里大量的公共绿地被开发商变更了规划许可,然后盖成一栋栋的商品房去卖,获取了巨额的暴利。
陈岳琴在代理此案时发现,7年的时间里,这块地的规划更改了三次。2007年1月22日,欧陆经典小区的业主代表起诉北京市规划委违法行政许可,要求撤销2006年规(朝)建字0385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停止建设E4楼,但这幢楼最终还是拔地而起,并且顺利对外销售。
业主不平地说道,为什么批啊?肯定有利益,要不干嘛总是改。绿地才值多少钱?但是楼房盖起来一平米值不少钱。
记者了解到,这栋E4楼风格派一共占地8239.665平米,有22层,共计422户,其中90%都是52平米的小户型,每层有1-2户68平米的户型,当时的开盘价是在1.3万—1.5万之间,以当时的售价计算,这栋楼的销售额高达数亿元。
陈岳琴律师告诉记者,这块绿地是整个欧陆经典小区全体业主共有的,现在把它变成住宅楼,将许可给了开发商,建成的住宅可以卖很多钱,但是对欧陆小区的业主却意味着少了一块绿地。
最终,欧陆经典小区的业主和开发商达成了和解协议,开发商补偿小区业主2500万元。律师陈岳琴告诉我们,这样的情况在她代理的案件中并不算个案。
陈岳琴律师说,规划图上宅间的绿地面积是5020平米,但是实际上都铺上了砖,包括中间空心砖,里面只长出几棵草。
位于海淀区五道口的华清嘉园小区,2002年,这个小区的业主们曾经委托陈岳琴律师,就小区绿地缩水一事与开发商北京华润置地股份有限公司打官司。在2000年华清嘉园楼盘预售楼书的绿化这一页中,明确写着“绿化率高达41%”,在小区规划设计方案中绿化率为30.2%。可当华清嘉园三期工程全部建成之后,业主们却发现不对劲。
业主们告诉记者,看到小区的绿地规划,公共绿地确实比较少,而楼相对拥挤一些
对照华清嘉园小区的规划图了解到,原本标注绿地的位置不是铺了砖,就是盖了楼。为了能够拿到确凿的证据,小区业主先后将北京市规划委、北京市园林局告上法庭。最终北京市园林局对华清嘉园小区的绿地率进行了实地测量,发现小区的绿地率仅为16.265%,这与开发商当初的承诺相去甚远。陈岳琴告诉记者,据她了解北京的不少楼盘都存在类似问题,早在2005年她就曾向有关部门建议,希望能对北京市的商品房小区的绿化面积进行抽查测量。
陈岳琴说,主要是检测一下整个北京市3000多个商品房小区里面,绿地率达标的到底有多少?园林那边也挺配合,大概图测了二三十家,结果80%、90%都不达标。
北京有多少小区更改了规划,通过占用绿地来建设商品房以获取暴利,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但律师陈岳琴告诉记者,她听到的类似案例非常多,而在这些绿地上建起来的楼盘所产生的灰色财富,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绿地遭受蚕食情形之二:政府卖“绿”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中,计划在北京市三环和四环之间建设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带规划范围为240平方公里,不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告诉记者,第一道绿化隔离带最初规划范围其实是350平方公里,被吞掉了100多,是因为原来的350平方公里并不是纯农田,还有村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介绍说,绿化隔离带所占用的土地包含很大一部分集体土地,如果要把绿化隔离带所占用的土地完全变成公共绿地,需要一大笔资金。第一要征地,把它改成绿地这种公益性的让大家享用,发挥生态作用、景观作用。但它没有回报,也就是说政府的钱是只见花不见收,财政上维持不住。所以当时有人想尝试看能不能运用市场机制来弥补政府资金的支出问题,这就是经常说到的要开发商来帮大家建设绿地。
万柳工程就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诞生的。万柳工程是北京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建设规划面积最大的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个项目。据最初的规划,万柳地区规划用地360公顷,其中居住区104公顷,代征绿地256公顷,建成后将成为北京最大的“绿肺”。但是相关投资在60亿元以上,而万柳所在的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拿不出钱来操作这个项目,最终都交给了万柳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来负责。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施卫良说,当时是按照市政府出台的七号令的政策来确定万柳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七号令政策就是通过房地产的开发来解决旧村改造、农民上楼跟绿地的实施。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告诉记者,开发商不可能白建,政府就把绿地当中的一部分作为开发,大概开设10%左右,这样就能够平分资金。政府等于是没掏钱,但是牺牲了一部分绿地。具体到管理的时候,却没有严格执行那个比例,它可能会从10%升到20%,甚至于25%。
在万柳记者看到,现在南部居住区已经是高楼林立,云集了万泉新新家园、碧水云天、阳万柳新贵等10多个住宅项目,这个地段的房价从1999年每平米7000多元,最高涨到60000多元。而在万柳地区的北部,也是335公顷绿化区的主体,被建成了占地2700亩的万柳高尔夫俱乐部。做一个简单的计算,335公顷相当于5025亩,而高尔夫球场就占了这片绿化区的一大半。此外,记者还在北京市规划委的网站上看到这样一条查处信息,北京万柳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没有取得规划审定方案通知书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在万柳绿化隔离带内建成面积为2556.20平方米的高尔夫球场配套会所,以及面积为848.14平方米的发球台,违章建筑共计3404.34平方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说,如果是违法的,可能会有一些处分,但是开发商补办一些手续,补交一些款项,就被承认了。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韩林飞也表示,如果有根很深的高大乔木,又有有一定的根系的灌木,那么表面上的水就会渗下去,形成自然循环。
如何能够保证城市绿地的建设顺利实施?这似乎一直是北京市面临的难题。在北京市规划委的网站上记者查阅到了一份关于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规划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上写道:“把绿化隔离带中的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20%的要求难以实现”、“利益驱动及多种因素造成绿隔地区违法建设增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告诉记者,最大的冲突就是利益问题,农民的利益和公众的利益、部门的利益等等。政府想要不花钱就得到公共绿地,看来是有一点理想化了。
绿地遭受蚕食情形之三:谁在绿化带上修建违章建筑?
朝阳区将台乡酒仙桥橡胶坝附近的滨河公园,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城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坝河东北城角至酒仙桥段为风景观赏河道,河道两边为滨河绿化带。”记者看到滨河公园河道两边绿草如茵,不过在这片绿化带上,却建有一幢黄色的四层建筑,显得非常得突兀。
记者从当地居民那里了解到,这个黄色的4层建筑盖了有6、7年了,原来只有两层,后来才加高到4层。
绿化带上为什么建了一幢楼?究竟是谁批准的?这幢楼又是谁建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近这栋黄色小楼,看到大门紧锁。记者发现一位中年妇女正在旁边晾衣服,她告诉记者,她就是这幢楼里的工作人员,她说,这栋楼是属于将台酒店的。
为什么把楼修在绿化带上,这位工作人员并没有告诉记者答案。而在这幢楼旁边的一家房屋中介的工作人员却说,这栋建筑是一个违章建筑。他说,那栋建筑已经很多年了,业主委员会不同意建,因为它不在开发区的规划当中。并表示,这楼是将台乡建的。
这么大的一幢违章建筑建在绿化带上,有关部门知情吗?记者现场拨通了北京市规划委朝阳分局的电话。分局的工作人员说,具体情况要进行核实,然后再给记者回电。
随后记者到将台乡政府进行采访,但经过了一个半小时的等待之后,乡政府办公人员以找不到领导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不过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那个建筑确实是将台乡政府下属的将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的。而北京市规划委朝阳分局和朝阳区水务局也答复记者说,将台乡政府在河道绿化带上的这幢建筑并没有取得规划审批。在节目播出之前,将台乡政府始终没有接受采访,而这栋修建在绿化带上的违章建筑至今也还没有被拆除。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说,违规先建。总而言之,各种原因导致了这块地区绿地的减少。
杨保军告诉记者,尽管北京市绿化总面积随着城市的扩张,也呈上升趋势,但是北京中心城区的绿地面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逐步萎缩。杨保军向记者展示了北京从1975年以来的土地利用遥感分类图,在分类图的中间区域就是北京的中心城区,红色表示建设用地,绿色表示城市绿地。从1975年到2002年接近三十年的时间,北京城区的建设用地在急剧增加,而城市绿地则被不断的蚕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表示,绿地面积的逐渐减少会导致北京抵御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弱。一旦绿地被全部蚕食,北京将来的径流系数最低就是0.8了,就是说将有80%的降雨在地面流动或者在地下流动,而不是往下渗透。
半小时观察:领导干部要考 “水”
这几天《经济半小时》聚焦水流困局的节目,持续关注了农村水利设施荒废、水电站违规上马、吸水黑洞高尔夫与民争水、城市排水不畅逢雨必涝等等话题。水流困局背后是因为对水资源还有很多管理不到位、分配不平衡的地方。水是一种公共资源,它应该为全社会服务,而不应该成为少数人谋取暴利的工具,更不应该成为少数人滥用、浪费的一种免费午餐。在前不久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水利改革要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强调,要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以民生为先,领导干部要对水资源管理承担责任,这是解决水流困局的新体制。希望各级政府能以此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把水管好,让水真正成为服务民生的公共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