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低碳时代中小城市发展机遇和对策
时间:2011-08-08 16:28:02 
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三大浪潮之后,随着化石能源的紧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全球化的“低碳革命”已经兴起,我们迎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发展浪潮——低碳化浪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时代已经到来,这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给中小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中小城市作为我国基层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中小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群和城市系统已逐步形成,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城市发展过快,又缺乏建设环境的合理规划和质量控制,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没有得到及时、充分的处理,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生活在城镇的人们,也逐渐失去了青山绿水、淡泊宁静的生活,也如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一样,因城市环境的喧嚣和拥挤日感不安,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环境问题接踵而至,一次次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小城市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大城市“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倡导低碳生活,造就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城市,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文明、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小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小城市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凭借其强大的行政控制能力、立体化的交通枢纽地位和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等环境条件,发挥着中枢调控作用。但是,中小城市也有许多优势和机遇,是大城市难以望其项背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资源优势明显。中小城市由于人口较少,与大城市相比,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具有更丰富的人均资源优势,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对中小城市的发展十分有利。

2、环境压力较小。中小城市的工业化发展不如大城市迅猛,带来的环境影响也相对较小,大部分中小城市山青水美,景色宜人,更适宜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与低碳时代对城市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

3、文化背景较好。大部分的中小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历史都比较悠久,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较多,由于没有像大城市一样迅猛发展和盲目扩张,对历史遗迹的保护相对较好,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符合低碳化的根本要求。

4、劳动力价格偏低。相对于大城市,大多数中小城市的经济欠发达,居民生活水平不高,导致劳动力价格也相对较低,城市的单位发展成本远低于大城市。

5、经济灵活度高。船小好掉头,一旦经济形势产生变化,中小城市受经济危机的冲击比大城市小,而且其恢复力稳定性也较大城市强,经济发展相对灵活,产业转型也比较容易。

6、城乡联系紧密。中小城市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支点。无论是农村对大城市的支持,还是大城市对农村的反哺,中小城市都能从中获益。

(二)中小城市发展的劣势和挑战

1、规划不统一,内部矛盾很突出。我们从前的各项规划是分离的,产业规划只管产业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只管土地利用,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不同规划之间的矛盾。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规划之间有矛盾就犹如群龙无首,最好的结局是停滞不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城市建设杂乱无章,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经济无特色,产业布局不合理。中小城市发展不起来,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缺乏特色。走有特色的城市经济发展之路,是充分发挥城市优势,决定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关键。而根据城市特点,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是发展特色城市经济的基础和重要体现。产业布局要从以“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和“劳动力指向”为主,向以“消费市场指向”和“高科技指向”为主转变。

3、劳动力较少,劳动者素质偏低。大部分中小城市劳动人口相对较少,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劳动力少直接影响到城市生产规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城市发展的投资积累水平,而后两者又反过来通过消费和投资的减少影响城市生产规模,如此恶性循环,必然影响城市的发展进步。此外,中小城市由于教育和科技相对落后,人才培养不如大城市好,再加上中小城市发展空间小、人才留不住等原因,劳动者素质偏低,这就必然导致劳动效率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其创造的经济价值也就相应较低。

4、科技条件差,技术更新较缓慢。技术进步可以扩大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减少城市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推动城市经济结构多样化,为城市劳动就业开辟广阔的出路,对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小城市由于研究与开发人员少、经费少,导致科研条件差、技术更新慢,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而传统产业的产值明显低于高技术产业,使得中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出现“剪刀差”现象,制约了中小城市的发展。

二、低碳时代中小城市和谐稳定发展的对策

中小城市在低碳时代的大背景下,既面临着优势和机遇,又面临着劣势和挑战,中小城市该如何趋利避害,在低碳化的浪潮中脱颖而出,走出一条城市化、信息化、低碳化齐头并进的发展之路呢?

从产业革命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得到一个重要启示:能源、资源的紧张必然带来新的能源革命;这种新的能源革命必然带来新的产业革命;而新的产业革命则必然带来新的生活方式革命。低碳时代的到来也一样,化石能源的紧张和环境的破坏带来了新的能源革命,也就是低碳、环保、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代替高碳、污染、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革命,而这次能源革命必将带来新的产业革命和新的生活方式革命,且这三大革命必然会成为未来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产业在此次浪潮中得到飞速发展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向低碳方向转变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哪个城市能首先抓住这三大革命的机遇,适应低碳时代的新要求,重新进行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哪个城市就必然会有大的发展,在低碳化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针对中小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五规合一,尽快做好低碳规划

所谓“低碳规划”,就是把人口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规划五个规划整合在一起,在低碳经济框架下形成城市总体规划,将五个规划在内容上进行统筹协调,做到“统一目标、统一口径、统一管制、统一数据、统一政策”,以减少各类规划之间的矛盾,保证城市规划可以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必要时,也可以对相关规划部门进行整合,同时加强规划编制体系、协调机制、标准体系、法规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以适应低碳时代对城市规划的更高要求。

(二)资金重组,扩大主导产业规模

中小城市的实际情况与大城市不同,其发展模式也应该区别于大城市,与大城市一样追求“高、大、全”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中小城市发展的最佳出路,也是最符合低碳化浪潮要求的发展模式。中小城市应该以周边的大城市为依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一至两个具有高创新率、高速增长能力和高扩散效应,且低碳环保的产业,作为本市的主导产业,把重头资金投入主导产业中,逐步增强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首位度,不断增强主导产业的影响力,产生规模效益。比如美国发展比较好的小城镇,其共同特点就是主导产业十分鲜明,离西雅图市18公里的林顿镇,飞机制造业提供的产值和就业占30%以上;旧金山附近的帕洛·阿尔托是一个只有5.6万人的小城镇,依托毗邻斯坦福大学的优势,以电子、软件、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小镇之一。

中小城市要有大的发展,一方面要根据自己城市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主导产业,并且达到一定的规模,至少在省域范围内要有重大影响,产生规模效益;另一方面要与大城市形成密切的产业链,成为大城市向外辐射的卫星城,与大城市形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进而与大城市共同构成城市群、城市带,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把自身发展和在大城市的带动下共同发展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中小城市必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亮点。

(三)政策扶持,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在低碳时代,传统的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已经逐步弱化,低碳环保优势被逐步强化。要想适应低碳时代对产业的要求,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环保产业。政府在产业扶持上,应该转变政策导向,由过去的基础设施建设、石化能源、房地产等领域,向生态产业、节能技术、新能源领域给予政策倾斜,这些新兴产业符合低碳时代对产业的要求,必然会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各市可以根据本市实际,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建立低碳生态城市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符合城市客观条件的前提下,如果可以把低碳产业作为城市的主导产业,那更会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就离我们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更进一步。

例如,鄂尔多斯、大兴安岭地区,分别以蒙古草原和东北林带的独特地理特征成为创意城市的重要资本,体现了浓厚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品牌风格;云南大理、河北承德等市,均以其悠长的历史文化构成了超强的城市软实力,大力发展旅游业,彰显了深厚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内涵;海南三亚开发区,以其独特的海岛风光和城市亲和力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营造了怡人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空间。

(四)产业升级,提升第三产业比重

很多中小城市,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由于长期被这些传统优势所限制,跳不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窠臼,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资源的消耗,成为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原料产地和初级产品加工厂,出现了严重的“剪刀差”现象。为防止“剪刀差”现象的进一步恶化,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势在必行。所谓产业升级,其最重要表现就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以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替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从而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所谓产业优化,不仅包括对三大产业之间比重的调整,还包括对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完善,如制造业要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由低加工深度向高加工深度转变,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导向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为主导转变。通过产业优化升级,构建以服务业为先导的低碳产业结构体系。

(五)人才培养,增加教育科研投入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城市的发展也一样,重视教育和科技,出好“教育兴市”、“科技强市”这两张牌,才能把城市建设好、发展好。没有良好的科技团队做支撑,就创造不出高科技的仪器设备和生产方法;没有良好的教育做保障,即使通过技术引进获得了高科技的仪器,由于劳动者素质不提高,先进的仪器和方法不会用,也只能望洋兴叹。由于科技和教育的制约,就只能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无法创造高产值的产品,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剪刀差”会日益扩大,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陷入窘境。即使省市领导同志一心想搞产业优化调整,也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中小城市的振兴,必须要用科技和教育这两条腿走路,而且二者要协调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也是行不通的。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加大教育和科研投资,改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对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必要的奖励,才能为中小城市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城市的发展才能有后劲。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