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13.2%
收入增长快,为何有人没感觉(经济聚焦)
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7%。
如何看待上半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如何破解城乡居民增收乏力等难题?
在河北香河某家具厂打工的农民工周光明说,今年上半年他的工资已经由去年的每月4000多元,涨到了现在的五六千元。“虽然工作很辛苦,但工资确实涨了不少。”周光明欣喜地告诉记者,今年底他打算回老家镇上买套大点的房子。
在河北香河,农民工很抢手。“只要跟老板打个电话说要去他厂子上班,老板都会派车去接,要是太远的话,至少也会报销路费。”说起他的就业状况,周光明很是骄傲。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中,主要为外出打工收入的工资性收入同比增幅达到了20.1%。同时,家庭经营收入增长21.0%。
专家认为,局部的“用工荒”说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出现结构性拐点。刘易斯拐点的临近促成了中国农民工工资形成机制,已经从传统的“生存成本定价法”转向“市场型劳资谈判”。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今年上半年,农产品总体价格的上涨幅度较大,对农民增收促进作用比较大。同时,近年农业产业化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农民增收有促进作用。此外,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政策性因素也不能忽视。
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范志勇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这对解决城镇收入差距过大,化解二元经济结构有非常积极作用,总体上来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还是在解决历史欠账的问题。
刘元春也认为,农民工务工收入的快速增长, 虽然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对出口和工业投资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从长远来看,这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拉动国内消费、促进贸易平衡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日前各省份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31个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大于CPI增速,其中29个省区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10%。但不同人群对收入增长的感受迥异。
毕业在北京刚参加工作的小魏今年签订的合同工资,相比去年和他同等条件进入公司的师兄,他的月薪增加了30%。“在北京做咨询行业的同学,月薪基本上比去年涨了一至三成。”他说。
在一家央企下属公司做行政工作的张秦近期刚刚涨了工资,她说:“我们单位刚涨了500左右,但是到手也就4000左右,在北京这点工资本来就不高,涨了也不觉得多。”
在北京某网站工作的徐先生说,他的工资去年是4000出头,今年工资还是一样。“在这工作了两年多,工资基本上就是纹丝不动。”徐先生说。谈起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6%,他感觉自己的工资是“被增长”了。
像徐先生这样感受工资“被增长”的人还不在少数,不少网友表示自己是“拖了收入增长的后腿”。一条“三成博士收入低于3000元”的消息,近日更是在微博上被网友疯传。
范志勇认为,公众对收入增长的感受有较大的落差,原因有二:其一,统计数据反映的只是平均数,难以完整地反映不同区域和行业人群具体感受。其二,居民对收入增长的感受,其实与他们的支出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年轻人的支出结构中包括房贷、子女教育等,这部分支出是刚性的,随着物价上涨、加息等影响,支出涨幅也比较快,这部分人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更深刻。而部分居民消费结构不太一样,消费弹性比较大,对物价上涨感受就不太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