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三公”公开 难就难在决心
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通过网络公示乡财政每月的公务开支明细,大到公款招待,小到购买纸杯,被网友称为“裸晒第一乡”。地方“接力”公开“三公”经费,基层特别是乡镇一级如何推进?白庙乡的做法引人注目。
本报记者8月4日致电白庙乡党委书记张映上,听他讲述“三公”经费公开的1年零7个月。
“三公”公开坚持一年半
记者:这几天,“三公”经费公开成为舆论热词,作为较早推行公务经费公开的乡级政府,白庙乡现在还在坚持吗?
张映上:我们一直在坚持公开。就在今天下午(8月4日),我们刚刚公布了7月份的乡政府财务开支明细表,以单笔明细的方式,详细公布了7月份的开支情况。不仅这个月,每个月的明细表,我们都及时通过乡政府官方网站向全社会公开,在外地打工的白庙人也能查看并及时提出意见。
记者:7月份的开支是多少?其中涉及“三公”经费的占多少?
张映上:一共是1.7949万元。涉及“三公”经费的部分,有交通费1885元,招待费1751元。我们乡政府没有公车,凡上下班乘车,坚持谁坐车谁掏钱的“AA”制,集体不包车;若因公事,有三位以上领导干部或两位以上领导干部三位职工同车的,可集体包车在规定标准内报销;紧急情况的用车费用应请示党政主要领导后方可报账。比如到巴中办事,按租用营运车的座位数花钱包车,其他地方按每公里2元左右计算。每一次租车,费用详单都会由车主签字并公开。目前一个月大概有900元左右的租车费用,并不算高。
公开倒逼解决超支
记者:白庙乡推行财务公开一年半多,从公开的开支来看,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你们怎么处理?
张映上:从7月份开支来看,我们感觉开支还是偏高,也在不断想办法降低数额,因为毕竟要亮出来给群众看,接受群众监督。8月3日,我们专门召开财务工作分析会,全体党委成员参加,会上乡长欧明清通报了今年1至7月的财务收支情况,提出了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主要是多头表态、超预算开支、因违规开支未及时问责导致超支问题呈蔓延趋势等情况。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求进一步规范支出行为。一是先申报后经办;二是一人经办不得多人经办;三是党委主要领导不批准的不得经办;四是事前申报,不准事后补报,凡事前未申报一律不予报账;五是经办人不得越权经办,详细记录所经办科目的时间、业主、标准、审批人等,达到严格执行白委发[2011]02号文件。
同时,进一步从严控制标准,特别是对招待费、误餐费、加班餐、公用车、办公用品购置、电费、电话费等从严控制标准,原则上取消误餐费、加班餐,超标准购物,超出部分由经办人负责。对后勤管理,由分管后勤的领导召开场镇餐馆、商店业主会。今后所有公务用餐和购物,除指定的人员安排外,其余都视为个人行为,由各业主与其个人结算,与政府无关。尤其是针对资金的审签,我们提出了三条意见——要素不齐全的不审签,审签人事前不知的不审签,大金额党政集体未研究的不审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