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伴随着诸多“城市病”的频发,如暴雨导致交通瘫痪、不合格设备引发安全事故发生、劣质食品药品导致人员伤亡等,面对残酷事实,我们必须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问题之策。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应对突发事件的有益经验。美国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总结了经验教训,认为在应急过程中需改进的地方:一是要高度重视预测预警工作;二是各机构的应急资源要进行有效地整合与协调;三是要更重视和加强城市应急平台的建设,以及借助应急平台进行突发事件模拟和仿真工作等。日本的灾害应急系统包括灾害信息系统、灾害评价系统以及应急对策支持系统等,其应急系统的信息获取和传输覆盖了从首相官邸、到内阁府、到都道府县的行政机关和消防本部、到基层的村庄。
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着力落实城市不安全因素排查管理工作,加强风险分析。
《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防患于未然,是应对城市安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的先期排查,并针对不同情况的预测分析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将突发事件发生概率降到最低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五条明确了先期应急准备的内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与其做到亡羊补牢,不如先行未雨绸缪。
再者,进一步完善预案编制更新,切实做好培训演练工作。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基本完善的预案体系,但预案的可操作性差,培训演练不够。
深刻领会应急预案内涵及要素,深化预案要素分类,优化预案结构,区别细化不同预案要素,提高预案可操作性。同时,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制定针对不同事件类型、不同模式、不同对象的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流程及内容,检验预案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效果。
深入宣传应急预案与应急知识常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灵活的预案、应急知识常识宣传教育活动,把预案、应急知识常识切实与提高公众安全认知、增强全民自救互救本领有机结合。
第三,全面推进监测预警工作,提升科学应对灾害能力。
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监测预警主要包含监测监控、预测和预警三项主要任务。通过预测城市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后果,为预警和提前做好防控提供服务。通过预测,掌握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影响人口、经济等情况,为预警分级提供支持,对于应急管理者把握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应充分应用3S(GIS、GPS与RS)技术、灾害监测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监测监控准确性与可靠性。深入研究单一事件预测分析模型和次生衍生多事件耦合预测分析模型,提高科学预测水平。
第四,加快城市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把“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列为“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的首要工作。
应急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具备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功能。应急平台建设主要内容是:应急指挥场所、基础支撑系统(应急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图像接入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安全支撑系统和容灾备份系统等)、综合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移动应急平台等。加快城市应急平台的建设步伐,积极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装备、检测检验关键设备等研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包括应急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增强实战能力。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