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7-29 09:49:03
来源:生活晨报 作者:陈仁泽
“城市看海”,成了今夏网络流行语。7月26日,“海景”再现:暴雨造成石家庄、郑州等多个城市内涝。住建部调查显 示 ,2008年—2010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
客观来看,这与极端天气增多、城市排水管网标准明显偏低有关。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我国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
很多城市也在努力解决这一顽疾。然而,积水点改造、管网更新等却成效有限。对于城市的“血管”,采用“打补丁”的方式,“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难以见效。对于城市内涝,需要超越一时效果、短期责任,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强化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进行更长期的规划、承担更长远的责任。
另一方面,城市内涝是 “系统性疾病”,涉及规划、交通、水利、气象等诸多部门。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才能形成合力。而要把排水蓄水结合起来,要有更多的资金、技术投入,同样离不开具体执行部门的通力协作。这些,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观念问题、制度问题。
值得深思的是武汉的做法。21日,该市纪委发出通报,对主要责任人进行问责:市水务局局长被行政警告,副局长被免职。
这样的问责,某种程度上抓住了城市内涝的症结。地下建设滞后,归根结底还在于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如果更关注任期内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更在乎能带来升迁的经济发展数据大幅增长,对于看不见的 “隐形工程”,自然难以“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大力解决”。
在破解城市内涝顽疾的道路上,或许最缺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那颗为城市繁荣、民众福祉深谋远虑的责任心。政绩观的转变,同样需要制度推动,改变唯GDP的考核方式,让做好地下管网这样的 “隐形工程”变成 “显性政绩”,才能给城市管理者的政绩冲动找到合理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