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献策:珠三角应启动三大改革
如果2600万外来务工人员成了“广东人”、如果农民工可以融入城市化进程 6月25日,广东惠州,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等的专家,试图给出这些“如果”的答案。 在这次“《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与体制创新专题研讨会”上,专家们建议珠三角下一轮发展必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等三大领域改革。 “三大改革”是下一轮发展动力 因为户籍问题,每年春运广州火车站成了全国最繁忙的火车站之一。同样因为户籍问题,打工者子女不能在广州读书,技术工人流失严重,珠三角也频遭“工人荒”。 珠三角人口户籍管理成了发展的壁垒,如何攻克这些“堡垒”?珠三角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外来劳动力,而这批劳动力能否在珠三角新一轮发展中继续留下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刘守英认为,外来工既是生产人口也是消费人口,因此珠三角各市在下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要正确对待外来人口。“因为下一轮珠三角发展的动力是继续靠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深化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来保证整个珠三角的现代化进程。”刘守英强调说。 珠三角要为下一轮中长期发展作谋划,首先要准确认识和客观分析推动其上一轮发展的主要因素。那么推动珠三角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刘守英认为,体制的优势、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和灵活的土地制度是珠三角率先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动机”。但是,如今这些优势不是被减弱就是遇到了瓶颈,使得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比重不相匹配。 刘守英表示,在下一轮发展中,珠三角首先要做的就是给新兴经济增长极“上户口”,对经济日益发展壮大起来的乡镇,可考虑赋予其城市功能和城市管理能力。珠三角地区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应该继续让农民分享土地城市化以后的级差收益。 行政管理体制是突破口 对于珠三角改革的必要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认为,根据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每当形成改革共识,下决心推进改革,经济都会快速发展,甚至出现过热。如果不改革,光靠4万亿投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将有可能呈“W”形,直到形成改革共识之后才会出现真正的反弹。 为了推进改革进程,魏加宁建议恢复体改委。他认为,目前,改革的调门很高,但是落实起来往往没有着落,就连一个医疗卫生改革还得党中央亲自出面,原因就在于改革缺少“抓手”,没了利益超脱的体改委。 其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尤为必要。珠三角由九个地级市组成,都有自己的地方利益,因而需要更多配套的行动方案对《纲要》加以支持、补充和完善,以解决珠三角一体化对接中遇到的社会管理无序化和内耗问题。因此,推进、深化珠三角行政、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广东体改研究会会长黄挺表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当前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应该在有条件的地区撤销市管县体制,率先实行省直管县改革。要调整上下关系,向下放权,加快县(区)镇发展。扩权强区壮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大自主权。 珠三角统筹城乡发展如何改革?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以惠州为例提出自己的看法,“《纲要》赋予惠州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使命,我们应该如何先行先试,闯出一条新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固然是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部门效率不同造成的,但更是由权力配置资源造成的。“有权的地方富,没权的地方穷。哪里基础设施最薄弱?没有权力的农村最薄弱。”丁力说,“政府不要去配置资源。政府配置资源,即权力配置资源,财富肯定向权力集中,这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