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收官
时间:2022-09-30 13:42:59  来源:城市化网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2018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的重要文件。

  五年砥砺奋进,乡村振兴未艾。今年是《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9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进展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


  关键词:目标任务

  提问:今年是《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完成情况如何?《规划》实施完成后,后续工作有什么考虑?

  吴晓: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细,细化实化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规划》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提出了22项重点指标,明确了7个方面59项重点任务,部署了82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近期,我们正在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总结评估,初步来看,《规划》实施情况良好,成效显著。22项指标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3项约束性指标实现规划目标;其他预期性指标,比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建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占比等,进展顺利、符合预期。59项重点任务,比如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等,均已稳步落实、落地见效。82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比如数字农业农村工程、乡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农村就业岗位开发行动等扎实推进、效果明显,有力地支撑了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保持定力和韧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规划》的顺利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日益完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在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任务。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关键词:共同富裕

  提问:农民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主要目标要求,也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任务之一。在着力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方面做了哪些重点工作?

  吴晓: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总要求中,生活富裕是其中一项。《规划》明确提出,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近年来,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是做大做强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二是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拓展农民就业创业途径,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2021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已超过42%,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三是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2021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3937元,比2017年增加1300多元。四是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获利。2017—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32元增至18931元,年均实际增长6.6%,高于城镇居民近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

  第二,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广大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巩固提升,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6万公里,农村电网提前完成改造升级,农村平均供电可靠率达到99%,94.2%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农村生产生活更加方便便捷。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国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6%,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到72.23%。农村社会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比2017年提高40多个百分点。有卫生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超过90%,平均每个村拥有至少1个卫生室;农村敬老院超过1.7万家,互助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到13万多个,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广大农村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向前。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将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努力。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


  关键词:乡村产业

  提问: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规划》实施五年来,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有哪些亮点成效?

  曾衍德: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规划》把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摆在重要位置,突出用发展的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五年来,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四个突出的亮点。一是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提高到2.5。新增5万多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二是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三是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超过2万亿元,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四是乡村特色产业传承发展。累计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673个,遴选推介乡村特色产品2438个、乡村工匠662个,创响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概括为“四个持续”。

  第一,持续激发乡村资源要素活力。突出规划引资源。编制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每个脱贫县确定2—3个优势主导产业,中央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超过50%。完善政策聚要素。制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等政策,推动资金、土地、人才向乡村集聚、向主导产业集中,2021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43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以上。强化改革激活力。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不断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能。

  第二,持续培育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累计认定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多家。规范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累计培育家庭农场390万个、农民合作社222万家,引导小农户合作共赢、抱团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健全订单农业、利益分红、股权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第三,持续提升农村就业创业质量。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加工、农田水利、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更多就业,2021年本地农民工超过1.2亿人。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推介了2210个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落实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累计吸引1120万人返乡入乡创业创新,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7人稳定就业。

  第四,持续建设集聚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产业融合高地,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309个农业产业强镇、300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一批特色主导产业集聚区。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引导各类园区与科研院校合作,组建2600多个主导产业专家团队,带动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建设品牌引领高地,突出特色创品牌、标准创品牌、营销创品牌,打造了一批知名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关键词:城乡融合

  提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规划》一项重点任务,五年来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方面有哪些工作进展和重点突破?

  吴晓: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保障。《规划》实施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不断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市人才入乡发展机制不断健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城镇落户门槛不断降低,大量在城镇稳定就业居住的农民工及随迁家属落户城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显著扩大、质量明显提升。城市人才入乡发展机制初步建立,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蔚然成风。

  二是城市反哺农村的投入机制持续完善。国家不断加大农林水利领域的资金投入,2018—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累计达到11.4万亿元以上。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将农业农村作为支持重点。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稳步提高。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截至今年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47.1万亿元,比2017年末增长52.2%,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9.91万亿元,比2017年末增长94.5%。

  三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基础设施联通化、一体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乡污水垃圾统筹收集处理、城乡供水和客运一体化、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化。截至2021年底,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到89%;全国建制村“村村通邮”任务提前完成,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8%;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机制进一步健全,向着制度接轨、质量均衡、水平均等的方向迈进。

  四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持续完善,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重大制度创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给农民吃下了长效“定心丸”,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稳定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有序开展。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持续激发,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五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县城产业配套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加快提档升级,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对农民就近城镇化和城市要素下乡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较好地满足了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关键词:乡村人才

  提问:近年来,在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有关部门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曾衍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关键。促进人才返乡、下乡、兴乡,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健全人才入乡机制引才。从体制机制入手,打破人才入乡返乡的束缚。建立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将农业科技人员服务一线的实际表现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参考,明确医生、教师晋升高级职称至少有1年以上乡村服务经历,引导城市人才定期下乡服务。有计划地选派县级以上机关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挂职。完善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出台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适当放宽职称评审条件,4万名援藏援疆援青专业技术人才取得高级职称。实行乡村人才定向培养机制,免费定向培养了一批源于本乡本土的大学生乡村医生、农村公费师范生,广泛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

  第二,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育才。人才培养,基础在教育培训。一个是,大规模培育高素质农民。分类培养了一批种养加专业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治理骨干力量,五年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400万人次。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今年培育1.78万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五年累计培训11.1万人。另一个是,完善农民培育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发展扶持、引导激励等配套政策,支持农民按需培训、应训尽训。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将8.6万名符合条件的高素质农民纳入高职扩招范围,畅通农民参加学历教育通道。

  第三,优化乡村营商环境留才。留住人才,是实现人才振兴的重要保障。一个是,提升设施“硬条件”。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改善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出行便捷、生活便利、服务可及、环境优美。另一个是,优化政策“软环境”。鼓励各地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创业扶持力度,在进修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营造尊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

  第四,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用才。培育人才,关键是用好人才。建立乡村产业发展平台。支持引导各类人才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聚,完善科技研发、加工物流、营销管理等服务,打造乡村产业发展人才高地。建立农村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和实训孵化基地,建立创业导师制度,支持1120万人返乡下乡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建立农村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就业社保、卫生健康、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人才入驻,为村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