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6月14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张英洪:紧扣首都特点推进超大城市乡村振兴
时间:2022-05-05 16:49:12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张英洪 
       新时代推进首都乡村振兴,必须把握和紧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超大城市发展规模、疏解非首都功能、首善之区高标准等显著特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有机结合,主线是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主题是彰显首都乡村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基本目标是“四个率先”,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率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率先实现乡村善治。
    
       北京既是首都,也是超大城市,集都与市、城与乡一体,融古与今、中与外于一身,除了具备“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空间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首都“四个中 心”城市战略定位、超大城市发展规模、疏解非首都功能政策导向、首善之区高标准要求等鲜明特点。推进北京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高站位、大格局、广视野、新举措,紧扣首都特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有机结合,真正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


       一、紧扣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这个特点,充分体现首都乡村振兴的独特要求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实施北京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和体现“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在政治中心建设上,要将乡村地区纳入支撑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空间进行规划布局,使京郊乡村成为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作为大国首都,其政治中心不应只局限在中心城区,而应当放眼广阔的郊区乡村,从更高的政治站位上、更广的空间布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乡村地区,将其规划建设成为承载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场所,尤其要从大国首都政治发展出发,加强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业公园等高质量建设,使之成为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备选场所和大国外交主场活动重要选择区域。要适应乡村建设政务活动与外交活动场所的需要,着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乡村特别是生态涵养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将乡村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后花园、会客厅、度假村、休闲地。要从保障国家政务活动的高度,推动京郊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提出和大力发展京郊全域生态有机农业和优质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国内外友人以及广大市民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供应和绿色生态服务产品。


       在文化中心建设上,一是要将北京市推进“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一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一城:北京老城区;三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两区: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为重点的全国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布局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引领乡村文化建设,以乡村文化充实“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建设。二是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突出北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基本格局的特点和要求,在传承和创新京郊乡村文化中体现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底蕴和魅力。三是要将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相关重大项目向京郊乡村地区进行系统规划布局,使乡村发展成为承载和展示国家文化中心的重要场所和窗口,从而彰显中华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可以选择若干特色小镇建设体现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水准的文化小镇、艺术小镇、电影之都、音乐之都、创新之都,以及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馆、乡村博物馆、乡村艺术馆等等,增强乡村美学观念,推进京郊乡村艺术化,建设百花齐放的京郊艺术乡村。四是要在乡村地区规划建设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充分挖掘和利用京郊乡村农耕文化的宝贵资源,推动优秀乡村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使源远流长的中华乡村文化成为首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要着力加强京郊传统古镇、传统古村落以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坚决杜绝对乡村的建设性破坏。大力推动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农业”“文化+乡村”的有机融合,使京郊都市农业、乡村田园风光充满中华文化特色。六是要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卫生体育、健康养老等机构和产业向郊区乡村进行规划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位于京郊乡村青山绿水间的大学城、蓝天白云的体育城和体育小镇、鸟语花香的智库小镇和康养小镇,等等,不断提高乡村教育文化水准和道德文化水平,全面提升乡村居民的总体文化素养和现代文明素质。


       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上,发挥京郊乡村所具有的自然田园风光和悠久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京郊乡村规划建设成为可承担重大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舞台,实现官方与民间国际交往活动的互促互补、相得益彰。重点是要在京郊乡村合理选址,高标准规划建设国家外交外事活动区、国际会议会展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区、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区、国际乡村旅游区、国际组织集聚区等国际交往活动场所。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扩大乡村对外开放力度和体制改革力度,使京郊乡村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大国首都改革开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和度假旅游胜地。


       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一是要将乡村规划建设成为科技研发基地以及科技应用示范区,促进中关村科技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建设、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特别是在“三城一区”建设上,要切实改变大型科技项目建设与乡村建设两张皮现象,真正实现大型科技项目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型科技项目建设带动乡村的建设和振兴。二是要以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为标杆,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强化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利用转化。推动“农业+科技”“乡村+科技”的融合发展,建设智慧生态农业和智慧乡村,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以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重要支点的农业中关村建设,在规划建设中既要突出自身的农业科技攻关发展,也要以农业科技发展为牵引力带动周边乡村的建设与振兴。三是要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打造数字乡村先行区。加强数字农业新基建,全面部署和大力投入数字化农业装备建设,规划建设北京数字农业展示推介中心,集全国农业优质信息化企业资源优势,打造世界数字农业总部。四是要辩证地看待科技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社会伦理等方面带来的挑战与问题,以便使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好地造福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五是要适应京郊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需要,规划建设科学小镇、科学家小区等,培育乡村的科学精神,推进科技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宜居宜业的优良生活环境,带动和提升京郊乡村建设的科学含量和科技品位。


       二、紧扣超大城市发展规模这个特点,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作为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北京具备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责任担当。


       一要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围绕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向乡村拓展和延伸的战略需要,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必须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加快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