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逢雨必涝的困境
时间:2011-07-13 11:39:23  来源:人民日报 
      今天下午北京迎来大范围强降雨,截至16时30分,市区大部均出现明显降雨。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受此影响,城区部分路段出现拥堵现象,首都国际机场所有进出港航班均被取消。

  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每年夏天,不少城市便会陷入这种“宿命”之中。据新华社报道,此前,由于暴雨突袭,江城武汉一突然变成“水城”,此处“水漫金山”,那里“行车如船”……正当人们反思城市管理水平时,发生在武汉的一幕仿佛被首都北京“复制”,同样的水漫金山,同样的行车如船,于此同时,不少市民纷纷调侃:

  “这哪是地下通道啊,就是游泳池。”“哥今天不是没带伞,是没带船。”“积水潭,名副其实。”“太夸张了,首都机场成了马尔代夫。”……虽是调侃或揶揄,其实也表达了牢骚之意,比如有人埋怨自己无法回家,哀叹自己的轿车被淹没了……

  一场大雨就让一座城市原形毕露,委实令人沉思。著名作家龙应台有个妙喻,要分辨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泥泞,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那么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如此,城市亦然。一个城市发达不发达,不是看GDP,不是瞧高楼大厦,也不是看市民的生活水平,更要看内涵,看软实力,还要看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下水道。

  越是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越能检验城市管理者的水平;越是被人们忽略的细节,越能看出管理者的智慧;越是那些貌似不起眼的地方,越可能在紧要时刻考验管理者的应对能力。当前,我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东方威尼斯”——突降暴雨就让城市窘态百出,几成泽国,便不能不让人对这座城市的发达指数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打个问号。

  面对“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的现状,城市管理者应该思考三方面问题。其一,如何做好暴雨预警机制?北京这场暴雨确实来势快、势头猛,简直让人措手不及。但是再快再猛,也会有迹可循,相关部门在预报暴雨的同时,能否建立较为详细的应对机制?不能等了暴雨来了才慌了神,老百姓被困水中了,才出手相助。如果早点提醒,以及尽快布局的话,老百姓也会心中有数,妥善安排自己的出行等等。

  其二,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特别是地下风貌?中国社科院学者袁晓勐直言不讳地称,“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普遍表现为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重地面、轻地下,遇到城市灾害也就束手无策。”很显然,这种峻厉的抨击不是无的放矢,它的确勾勒出了不少城市积弊。避免悲剧重演,最后的方式就是吃一堑长一智,简言之,就是在以后的规划中,别再只注重面子,而忽略了里子。

  其三,如何积极应对城市大涝和瘫痪的局面?城市一涝,百姓就会举步维艰;城市一瘫痪,无疑更可怕。面对大涝和瘫痪,城市管理者应该多思考一番,多着力应对,毕竟,我们看到不少城市每年都涝、每年都瘫痪,如此局面一再重复,令人绝望!因此,对现有不合理的地下设计,可以调整的就尽快调整,可以疏浚的就及时疏浚。提前应对,方可临危不慌。

  城市逢雨必涝,是考验更是考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判断生活更好的指数有很多,城市不涝、不瘫痪应是最基本指数之一。法国作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为了城市的良心,为了老百姓生活得舒心,城市管理者应多用心,多些细心,多一些良心。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