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现场直击:媒体发问《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
时间:2021-09-28 13:12:37  来源:城市化网 
  9月2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国内外新闻媒体的记者针对各自所关注的话题一一提问。出席新闻发布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刘焕鑫,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等介绍了白皮书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关键词:城市病、城镇化空间布局与特大城市开发强度

  记者提问:中国的一线城市发展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一线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及其他超大特大城市经济大幅增长、人口显著增加、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也日益成为人民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这些城市也存在交通拥堵、房价高企、发展受限等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城市病”。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困难、成长中的烦恼。至于在养老社保方面,一线城市总体水平并不差,几个一线城市人均期望寿命都在80岁以上,名列各类城市前茅。需要改进的是控制成本、改善服务。“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于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等进行了规划部署,有以下几点。

  一是促进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开发建设方式,加强城市治理风险防控。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入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更加注重民生,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同时,进一步强化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辐射作用,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带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是合理降低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要科学规划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公共资源,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比如,北京将立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建设和谐、宜居、美丽的大国首都。同时,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着力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监测和联防联控,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带动津冀传统行业改造升级,提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核心竞争力。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升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比如,上海将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发挥在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为引领,不断推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能级跃升,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又如,深圳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引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推进前海、河套等粤港重大合作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深圳在大湾区建设中核心引擎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广州也要发挥在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等。

  关键词:乡村振兴

  记者提问:我们经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胜利后,现在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请问从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这些年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有哪些考虑和安排?

  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刘焕鑫:感谢记者朋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部署,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取得重要成果。一是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今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夏粮、早稻双双增产,秋粮增产趋势明显,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有良好的基础,生猪产能已全面恢复,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二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提高到2.4:1,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三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今年建立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认定的500多万易返贫致贫人口进行精准帮扶、动态清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四是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动力电、硬化路、4G网基本实现村村通,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今年又制定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力争“十四五”时期乡村面貌再有新的变化。五是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建立,积分制、清单制、数字赋能等治理方式在各地创新发展,移风易俗持续推进,文明乡风加快培育。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稳定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生动体现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农业农村仍是薄弱环节,是短板和弱项。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但目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拓展增收渠道,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不掉队。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

  第一,通过产业振兴增收入。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目前,农民的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1/3左右,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通过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要向高质量农产品要收入,向产业链要收入,向降成本要收入。

  第二,通过扩大就业增收入。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4成,是农民收入的大头。一方面,要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落实好财政、金融、用地、人才等扶持政策,形成创新带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的格局,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另一方面,促进外出务工就业增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完善就业支持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

  第三,深化改革增收入。现在农村还有大量的“沉睡”资源,这是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潜力所在,要通过改革来激活。

  第四,完善政策增收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是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的重要内容。要重点关注两类群体:一类是小农户,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稳定和加强农民种粮补贴,按时足额把惠农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另一类是低收入农户,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谢谢。

  关键词:公共服务

  记者提问:近几年来,我们感受到生活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注意到社会上存在一些说法,比如说老百姓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这些现实问题存在一些困难,请问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我觉得您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老百姓确实目前还在一些直接现实的问题上有一些困难、有一些诉求,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看,如何来解决?

  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不断下力气来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14亿多中国人民开始过上了几千年梦寐以求的好日子,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了有效保障,也较好地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没有终点的,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您刚才提到的老百姓在看病、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一些直接的利益问题和诉求,我们认真分析后感到,当前群众反映的这些诉求,更多的是上好学难、看良医难、住好房难,是在“有没有”的问题已经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之后出现的“好不好”的问题,是新发展阶段的民生新烦恼。这些问题说明,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后,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广泛,对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等有了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那么,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适应这些民生需求的新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做雪中送炭的实务,努力把民生保障的好事做得更实,把纾困解忧的实事做得更好。

  在公共服务领域,今后五年,我们将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牢牢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科学合理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方位调动政府、社会和市场,以及公民个人等多方面力量,补短板、强弱项和提质量,以期最终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这样一个更好的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两个方面来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政府重点是保基本促均等。我们会紧扣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扎实履行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职责,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标准体系,优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全体公民都能够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坚决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另一方面,要多元扩供给促普惠。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国有经济等多元主体参与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丰富服务供给,有效降低服务成本,逐步实现非基本公共服务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实现供需动态均衡、服务普惠享有。

  通过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分,明晰权责、突出重点,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民生保障最急需、最迫切的领域,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这样我们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高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难点、痛点和堵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民生改善始终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人口红利

  记者提问:在中国的少子化与老龄化加速增长的背景下,有消息指出,可能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影响。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以继续保持全面小康社会吗?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人口结构和总量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这个成果已经公布了。虽然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有所放缓,总和生育率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但总体上看,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才红利优势后发,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升。随着人口政策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具备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是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我国仍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总量仍然保持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然庞大,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8.8亿人,还有3亿多育龄妇女,每年能保持1000多万的出生人口规模。2020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仍达2.86亿。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红利仍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仍然较为充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口红利支撑。

  二是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逐步显现。过去十年,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2020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教育事业过去十年大发展,其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2.08亿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达到23.61%,比2010年大幅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人才规模比重上升了超过10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人才红利支撑。

  三是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改善,劳动力资源条件优化。健康既是福祉,也是生产力。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我国人口身体素质明显提高。2019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比2010年提高2.47岁,这个提高幅度也是很大的。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改善,现在有许多人虽然已经达到了老年,但是身体素质还是相当好。202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也分别下降至5.4‰和16.9/10万,两端年龄人口的身体素质都改善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总体上还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的成绩,也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劳动力投入支持。同样是劳动力,身体健康程度改善了,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发挥作用。

  四是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上升,新一代劳动力资源正在成长。“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明显回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今年国家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助于促进出生人口增加,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关键词:贫富差距

  记者提问:贫富差距现在有多大?国家会怎样控制、缩小贫富差距?税务方面的政策会不会起大的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是贫困现象不断减少的过程,也是人民日益富裕起来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虽然存在贫富差距,但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趋于缩小。

  一是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和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从收入增长上看,2011—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0.6%,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8个百分点。从城乡居民收入比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2.99下降到2020年的2.56,累计下降0.43。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与2019年相比下降0.08,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下降最快的一年。

  二是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逐年下降。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作用下,地区收入差距随地区发展差距缩小而缩小。2011—2020年,收入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差距逐年下降,收入比由2011年的4.62(上海与西藏居民收入之比)降低到2020年的3.55(上海与甘肃居民收入之比),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2020年,东部与西部、中部与西部、东北与西部地区的收入之比分别为1.62、1.07、1.11,分别比2013年下降0.08、0.03和0.18。

  三是不同群体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总体缩小。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通常用居民收入来计算,也用消费支出来计算,世界银行对这两种指标都进行了计算。按居民收入计算,近十几年我国基尼系数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后,2009年至今呈现波动下降态势,2020年降至0.468,累计下降0.023。同时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在加大。“十三五”时期,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年均增长10.1%,快于居民总体收入的增长。还要看到,在世界银行数据库中,2016年中国消费基尼系数为0.385,比当年收入基尼系数0.465低0.080,而消费的数据更直接地反映了居民实际生活水平。

  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看居民收入,不仅要看家庭可支配收入,还要看政府为改善民生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成效明显,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已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改善,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1.92万亿元。人民群众通过自己劳动得到的收入、经营得到的收入、转移支付得到的收入在增加。同时,有一些收入并没有进入家庭,而是通过公共服务提供给广大群众,这在我们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这方面各部门各地区做的工作尤其多。

  “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通过发展经济、辛勤劳动、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你刚才专门提到税收,税收在分配当中已经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在初次分配,还是在再分配、三次分配当中,都要发挥好税收杠杆的作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