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一个当时正在申请注册且注册资金只有100万元的小企业,竟一口吞下了全国化工100强、净资产1.9亿元的国有大厂。而在“重组”前,他们从各银行“贷”走了近亿元,这一大笔债务甩给了被掏空后的国企。仅剩空壳的国企无法偿还的贷款又落到了为其提供担保的企业身上。
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是怎样发生的?《法制日报》记者近日赶到宁津县进行调查。
国企“被重组”遭质疑
提起宁津,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但要说起“大学生暗访队”治理机关“庸、懒、散”,那可是大大有名。这桩被举报为国有资产流失的“重组”,与治理机关“庸、懒、散”其实也扯上了点关系。
按宁津县委书记孙起生的说法,宁津组建“大学生暗防队”治理机关“庸、懒、散”,与宁津永兴化工有限公司相关。
有媒体采访孙起生:“是什么原因促使在上任两个月之内作出在全县治庸的决定?”孙起生这样回答:“我(2010年)3月1日正式报到。3月12日,永兴化工500多名职工到县委集体上访。那天,我正在一个镇调研,等职工聚集到两三百人时我才知道,事先没有得到一点消息。当时,在企业内有多个部门的驻厂干部。我意识到干部作风有问题。”
驻厂干部、职工集体上访,可能有人会由此认为永兴化工是一块需要尽早甩出去的烫手山芋。
而从公开资料看,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永兴化工,以生产化肥为主,在全国氮肥行业中,排在前50强;在全国化工企业100强中,也是榜上有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9年企业被合并前。2009年前5个月,永兴化工销售收入1.8亿元,利润3089万元;2009年,该企业被山东省政府列入2009年至2011年度化肥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名单,成为山东省着力打造的五大化肥产业集群之一。被合并前,永兴化工资产总额高达5.1亿元,净资产近两亿元。
在《法制日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当地官员强调,2008年下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永兴化工生产时断时续。2009年7月,因资金链断裂、无力购进生产原料,被迫全面停工停产,几百名企业职工只得长期放假,待业在家。全面启动、恢复永兴化工正常的生产运营,安置好广大职工的生产生活,很快摆上了宁津县的议事日程。
但永兴化工的职工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告诉记者,之所以上访,就是为了反映这场“重组”太奇特、太不正常:公司一名叫田奎生的副总,与他人共同出资100万元组建新公司,把国有大厂的全部土地和绝大部分设备及财产都“受让”走了。原先永兴化工的股本结构,除了国有资产,还有5000多万元职工集资,但这笔款项在“重组”中没有任何说法。因为担心自己的集资款打了水漂,也心疼国有资产流失,他们才选择上访。现在,职工集资款还没有正式说法,只是口头说算做借款,年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