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能源战略的理论研究
时间:2011-07-04 09:26:21  来源:光明日报 

能源战略,通常指在一定时期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总目标,对能源发展所确定的总的方针、原则和措施。能源战略是筹划和指导能源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的总体方略,是制定能源规划和能源政策的基本依据。

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丰富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增长的极限理论、知识经济理论、生态学理论、人口承载力理论、人地系统理论、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等等,都对能源可持续战略的内容提供了某一角度的理论支持。

能源战略的内容一般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方针、能源政策、能源法及其制度分析和安排,其中最主要的是战略思想。能源战略理论的形成和实践过程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以能源战略思想和目标为主线可以将能源战略的理论思想分成四种,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体现了能源战略实践的历史过程。

1.开源战略理论(1973年以前)。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能源的大量开发利用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其开发程度的规模直接决定了一国经济的增长,特别是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和大量廉价石油的供应改写了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在这段“黄金时期”,能源增长速度较高,能源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经济学研究的能源战略也主要是如何以不断增长的能源供给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任何提高能源消费水平的研究和开发都被认为是不合算和不经济的。开源战略对鼓励人们开发利用能源,保证工业化国家基础建设和工业的高速增长起了积极作用。但对开源不作限制,造成了能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形成了到现在还无法根治的环境污染和公害。

2.安全战略理论(1973年—1985年)。石油危机的发生使工业化国家和一些油气输入国陷入极度的困境。资源主权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中东海湾地区的国际政治冲突,对石油供给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保证能源安全供给成为能源战略研究的重点。安全战略理论要求:从多方面限制能源的高消费和高浪费,大力开展节能技术研究和推广。对社会和生活用能采取严格限制,用较少的能源保证社会和经济稳定增长和运行,寻找其他能源如核能、煤炭、太阳能以及实行合成能源材料替代日益恶化的石油供应环境。实行能源构成多样化及来源地域的多渠道,用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特别是减少对中东和海湾国家石油的依赖。安全战略的实施以国家强制手段为主,具有过渡性。

3.效率战略理论(1986年—1991年)。效率战略理论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能源资源的作用,辅之以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措施(充分依赖市场作用的政策和法律),通过提高能源部门的竞争能力,价格、税收、信息等经济刺激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和其他成本,保证能源生产和消费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率。效率战略理论特别研究正确处理市场配置和政府节能措施(如机动车速度限制、室内最高温度限制、保温标准、能量表计、防治污染、监测能源定量等)的关系。既不能没有市场,又不能没有政府,只有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这就需要法律协调二者关系。因此,效率战略理论较之以前的能源战略更强调能源法律及其制度建设。

4.可持续战略理论(1992年迄今)。能源可持续战略理论要求:各国应从本国国情出发,根据《21世纪议程》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能源对策(能源政策、能源法),提高能源效率,保证能源供给,满足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使能源战略真正成为稳定的、长期的战略。

上述不同能源战略理论的形成和变迁,是就其能源战略思想和目标的突出点而言的。实际上就能源战略理论形成和实践过程而言,从开源战略经过安全战略,过渡到效率战略,到以后的可持续战略,每一种战略理论虽有其特定的能源思想和目标,也有一定的承袭性。除了开源战略有较大的区别外,其他三项战略在战略措施、战略方针、甚至战略思想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如能源安全、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等内容,三种战略均已涉及,只是强调的程度、战略重点及方法不尽一致。

从能源战略理论的发展看,随着人们对能源问题认识的深化,能源政策实践的丰富,能源战略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逐步从盲目开源、被动供给,发展到主动、有效率供给,最终实现可持续供给。

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本世纪上半期中国经济将经历快速增长阶段、平缓增长阶段,然后过渡到中低速增长阶段。这个时期中国的能源需求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我国能源需求增长面临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压力将日益严峻。因此亟须建立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未来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面向世界,统筹兼顾,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出发点,以深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清洁能源发展与能源的清洁利用,加大能源国际互利合作的力度;提高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序推进替代能源科学发展;积极推动大基地、大集团、大能源通道建设,有序促进区域、城乡能源协调发展;努力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高效、协调的现代能源体系,以能源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