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前出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6月29日《新华网》)
先说一个身边的掌故:很多人都盼望涨工资,但单位里的一位老兄却持反对意见。问及原因,曰:你嫂子下岗在家,每次加薪别人是两个人涨,我是一个人涨。每涨一次,家庭收入差距就拉大一点。话说得很明白,道理也很浅显:如果收入和参照体共同增长,增长慢的一方实际上相当于在下降。
最低工资的增长也是如此。单纯地看每年13%的增长率,5年后的最低工资是现在的184%,涨幅不可谓不大。但这只是一个静态的算法,并没有确立合适的参照物进行比对。如果我们把最低工资的预计涨幅和同期职工平均工资的预计增长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问题。
据4月20日《经济参考报》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全国劳动关系工作会议上透露,我国要努力实现职工工资每年增长15%,这样在“十二五”期间就可以力争实现职工工资增长翻番。职工工资五年内要翻番,只增长了84%的最低工资是多了还是少了,一目了然。在平均工资和最低工资同时增长的情况下,最低工资“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的目标只会是纸上谈兵。
数据显示,北京市目前的最低工资标准为1160元,而2010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年工资为50415元。也就是说最低工资仅为职工平均工资的27.6%,要远低于国际上最低工资与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例一般在40%—60%之间的水平。在我国其他地区,情况并不比北京市更好。显然,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尽快提高最低工资占平均工资的比例,而不能只看每年增长多少。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GDP的增长必然拉动物价和职工工资的增长,此时最低工资不仅应该纵向对比,还要横向对比,最低工资的增长速度要跑得赢物价以及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才有意义。让最低工资以社会平均工资为参照物,实现最低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的联动,更为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