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擘画了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畅通国际国内经济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四川发展进程中迎来的重大历史机遇,为推动四川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四川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举全省之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点开局,大力拓展新空间、激发新动能,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自觉在国家战略全局中强化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四川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勇担当、善作为,确保这一国家战略落地见效。
当好现代经济体系的“强支撑”。“三线建设”时期,四川形成了初步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科教优势更加凸显。四川正聚焦工业“5+1”壮大实体经济,突出农业“10+ 3”擦亮金字招牌,提升服务业“4+ 6”优化产业结构。着眼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共建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能服务等新业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当好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源”。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是四川的省情特征,这为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但资源要素分布和经济发展条件在不同区域也存在很大差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四川正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大力推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战略的深度对接和有机融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支持成都高水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能级商圈,着力释放消费潜力,培育形成辐射西部乃至全国的消费大市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增强成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人口承载能力,促进城市功能和生产力布局一体优化,着力构建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当好内陆开发开放的“前沿地”。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连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撑区域,东亚、东北亚进入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的主要通道,具有东西互济、南北贯通、陆海联动的独特优势。今年1—4月,四川外贸进出口增长17.3%、增速居全国第3位,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外贸进出口增长39.8%,中欧班列开行619列、增长80%。四川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着眼畅通国际国内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突出“一带一路”南向拓展的经略中心地位,依托自身“安全腹地”优势和南向国际新通道,构建陆海联动枢纽网络,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产能合作,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大力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四川由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促进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
当好国家生态安全的“守护者”。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全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增强上游意识、建设生态屏障是必须扛起的历史责任。四川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推进生态共保环境共治,筑牢绿色本底,共守生态安全,加快建设美丽四川,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协调。
聚力在目标定位中抓实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强调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四川正围绕“一极两中心两地”定位和7项重点任务,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协同实施,推动重点领域先行突破。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加快推进成渝中线、成南达万、成自宜、渝昆等高铁项目,建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推进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加强港口分工协作,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嘉陵江、涪江等高等级航道,推进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无缝衔接,提升路网通达效率,强化门户枢纽功能,构建“内畅外通、辐射区域、联通世界”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同时,提升空铁公水联运组织效率和服务一体化水平,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促进产业发展协作共兴。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坚持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完善产业生态圈,优化、稳定、补齐产业链供应链,整合发展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加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产业合作,打造一批高端切入、成链配套的世界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联合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布局实施一批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扩大金融领域开放,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整合文旅资源,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挥农业科研、自然资源优势,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发挥要素成本、市场和通道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和境外产业链转移。
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坚持以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等为载体,共建西部科学城。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联合开展重大科研活动,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实施一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国际前沿技术研究重大项目。聚焦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协同共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联盟,打造一体化的技术交易市场。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全面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强化成都极核引领,推动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成都东部新区建设,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规划建设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川东北渝东北、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和川南渝西融合发展。推进成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协同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共建长江、嘉陵江、岷江等生态廊道。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统一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联动推进河湖长制,开展长江上游流域污染治理合作。加强区域环境风险防控与执法,协同推进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共建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联合监测。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推动国家级新区协同开放,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全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对外交往中心。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南向开放主通道通畅能力和物流效率。统筹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效能。优化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布局,打造更多高水平的开放平台和载体。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设成渝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支持成渝地区高校共同争创“双一流”学科,共建职业教育集团和特色职业教育园区。着力补齐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领域短板,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立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实现跨省异地门诊医疗直接结算。推动川渝两地户口便捷迁移,居住证信息共享。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推行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共同完善粮食安全、重要能源和应急救援等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努力在应对各种危机和风险中掌握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努力在协同推动中凝聚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唱好“双城记”。四川坚持“巴蜀一家亲”,强化“川渝一盘棋”,联动重庆形成高效工作体系和协同推进态势,共同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加强组织协调。统筹四川区域协同发展领导机构及工作机制,设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领导机构,分领域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加强对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制定、项目安排和推进实施等方面的统筹协调,相关市(州)设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工作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领导有力、运行高效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强化政策支撑。推动编制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科技创新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都都市圈等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建立用地规模和指标统筹机制,完善产业用地供需保障机制。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实施重大专项激励,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投资等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体制,成立专项投资基金。强化在产业、人才、社保、房地产调控等政策及各类标准体系方面的衔接协同。加强招商引资政策协同,共同承接产业转移。
完善合作机制。加强与重庆沟通协调,建立完善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完善川渝两省市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政府层面推动协调会商机制、两省市发展改革委调度会制度等,共同研究重大合作事项,协商解决重大问题。做好川渝两省市“十四五”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加强各专项规划衔接。支持达州、广安、遂宁、内江、自贡、泸州等深化与重庆毗邻区县合作,设立联合工作机构,共推合作事项和项目,鼓励依托物流、交通、产业联盟等,规划建设一批毗邻合作示范区、重大改革试验区、协同区,提档升级现有合作平台。
营造良好环境。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推动“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创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支持政策,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发挥专家学者、工商企业家等作用,强化智力支撑。举办系列行业高端论坛,搭建国内外对话交流平台,宣传推介发展成就、未来前景和投资潜力。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