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说,“这也是一场改革,会触动部门利益,但为了人民利益非触动不可,决不允许与民争利。”
2020年全国两会后,政府工作报告中各项稳经济举措有望加快落地。
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考察期间,在青岛通过视频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
所谓“新增财政资金”,是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2万亿资金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
李克强指出,这次受疫情冲击更大更明显的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是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一般服务业从业人员等低收入人群,是贫困户、失业人员、低保和临时救助对象等困难群众,涉及几亿人,新增财政资金主要用在他们身上。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
视频会上,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代省长李干杰和浙江省长袁家军、安徽省长李国英、贵州省长谌贻琴、陕西省长刘国中以及济宁市、沂源县和有关企业负责人发了言,认为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满足了企业群众急需,是缓解市县财政压力的“及时雨”。
李克强说,全国人大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六稳”“六保”,确定增加财政赤字、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这是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规模性政策的重要内容,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作为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资金使用“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更加注重帮扶企业,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力量稳住经济基本盘,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
李克强指出,要建立完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省级不得截留,使市县基层尽快拿到资金、安排支出。财政等部门要按照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要求,明确财政支持政策,确定资金使用范围。市县作为实施主体,要抓紧摸排确定需要帮扶的困难企业和人员,建立实名台账,确保资金精准落到位。
中部某省财政厅国库处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次特殊的转移支付方式,应该是不同于以往,更具体的操作细则,应该很快会传达下来。以往中央给地方的转移支付,通过因素法的方式分到各个省,省级财政再分配到市县基层。这次特殊的转移支付方式,明确要直达市县基层,可能会单独调度,也有可能会单独核算。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建立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能减少中间环节,直达政策实施的末梢,这样资金拨付和使用的效率会更高。
建立资金直达的特殊机制,是为了更好应对今年特殊情况。5月29日,《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今年已经过去5个月了,抓落实任务尤其繁重。政府工作报告中之所以提出很多“直达”的概念,比如2万亿新增财政资金要直达基层政府,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就是为了把政策实施的时滞效应压缩到最小。今年只剩下7个月,如果什么政策都到年底才见效,可能会影响整个经济运行。
李克强还指出,要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省级政府要调整支出结构,把更多财力下沉到基层。市县要统筹上级转移支付和自有财力,科学安排财政支出,强化公共财政属性,以民生为要,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各级政府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不能因为财政收支矛盾大而乱收费增加企业负担。
“会触动部门利益”
这笔新增财政资金将建立起严格的监管机制。李克强说,财政系统要建立抗疫特别国债使用台账,确保笔笔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各级国库要点对点直接拨付资金,做到实名台账账实相符。审计等部门要把新增财政资金使用作为审计重点。各方面都要瞪大眼睛,形成监管合力。要严肃财经纪律,对做假账、挪用资金等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这也是一场改革,会触动部门利益,但为了人民利益非触动不可,决不允许与民争利。此外,更大规模减免社保、金融合理让利措施也要尽快建立直达企业的机制。
西部某省财政厅预算处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等中央资金拨付下来之后,资金会主要用于“六保”“六稳”,像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的稳岗补贴、职业技能培训等,需要财政加大投入;保基本民生方面,随着政策的具体落地,针对困难群众的补贴支出也会增加。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抗疫相关支出。比如,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一些地方已经储备了不少与卫生防疫相关的“补短板”建设项目,包括生物安全三级(即P3水平的实验室)和生物二级实验室建设、传染病医院建设、医院改造升级项目建设等,都需要更多资金投入。
王志刚表示,建立特殊的转移支付方式,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些资金具体怎么花,中央有确定的方向和范围,地方仍有一定的自主权。部分地方通过发行消费券,通过增加公共消费,能帮助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对消费和生产均能起到促进作用。部分地方还可以发挥政府融资担保基金等政策工具作用,来帮助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当然,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或民生短板领域建设,也需要加大投入。
(作者:周潇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