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考察期间,在青岛通过视频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
李克强说,全国人大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六稳”“六保”,确定增加财政赤字、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这是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规模性政策的重要内容,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李克强强调,作为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资金使用“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更加注重帮扶企业,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力量稳住经济基本盘,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
新增财政资金使用作为审计重点
2万亿元新增财政资金用在哪里?如何监管好这笔资金?
李克强指出,这次受疫情冲击更大更明显的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是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一般服务业从业人员等低收入人群,是贫困户、失业人员、低保和临时救助对象等困难群众,涉及几亿人,新增财政资金主要用在他们身上。
他强调,要建立完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省级不得截留,使市县基层尽快拿到资金、安排支出。财政等部门要按照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要求,明确财政支持政策,确定资金使用范围。市县作为实施主体,要抓紧摸排确定需要帮扶的困难企业和人员,建立实名台账,确保资金精准落到位。
李克强说,要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财政系统要建立抗疫特别国债使用台账,确保笔笔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各级国库要点对点直接拨付资金,做到实名台账账实相符。
审计等部门要把新增财政资金使用作为审计重点。“各方面都要瞪大眼睛,形成监管合力。要严肃财经纪律,对做假账、挪用资金等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这也是一场改革、会触动部门利益,但为了人民利益非触动不可,绝不允许与民争利。”李克强说。
此外,更大规模减免社保、金融合理让利措施也要尽快建立直达企业的机制。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刚认为,新增加的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全部安排给地方,要求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让资金直达市县基层,这些措施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并且不允许截留挪用,这将有助于地方落实“六稳”工作、完成“六保”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确保新增财政资金到达基层需要加强财政管理,预算资金拨付的过程当中,要杜绝各级财政占用。此外,还应该精确掌握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收入和经营状况,这样有助于财政资金能够输送到最需要的环节。
市县要统筹上级转移支付和自有财力
李克强指出,要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省级政府要调整支出结构,把更多财力下沉到基层。市县要统筹上级转移支付和自有财力,科学安排财政支出,强化公共财政属性,以民生为要,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各级政府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不能因为财政收支矛盾大而乱收费增加企业负担。
当前地方财政的确面临较大压力。数据显示,受疫情冲击、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今年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4.5%,不过降幅在一季度逐月扩大之后,4月份出现缩小态势。
根据预计,今年后几个月,随着生产生活秩序恢复,财政收入开始企稳回升,但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二季度可能维持负增长,下半年有望出现恢复增长。
何代欣向《每日经济新闻》分析,今年财政收支矛盾比较大,基层财政困难的局面需要重视,要将基层财政的风险放在突出位置。中央提出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扩大专项债发行规模,都是缓解基层财力困难的重要办法。此外,地方政府可以将能够出让的、有一定市场价值的资产适当变现,这也是政府资产负债表探索和研究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