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民法典草案一共1260条,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在制定之初,面对不同利益关系的调整,怎样设计出一个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规则?那就必须去寻找当下我们中国人形成的共识究竟是什么。因此,民法典编纂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共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城市化委员会委员王轶在接受《中国人大》杂志记者专访时说。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可以说,民法是社会生活领域最重要、最基础的法律,关乎人民的日常生活,关乎国家的经济制度,关乎社会的方方面面。
法律,国之重器。法典,则是重中之重。民法典编纂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2015年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正式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通过“两步走”的方式,历经5年多时间,民法典草案于2019年12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合体”亮相。民法典草案已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意味着,中国将迎来民法典时代!
回顾这部盛世巨典的编纂历程,专家建议稿起草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轶感触良多。“作为一名民法学者,能够生活在编纂民法典的时代,可谓一件幸事!”他表示,民法典编纂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民法典草案回应了新时期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
法典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有一个伟大的时代成就。《法国民法典》诞生于启蒙时代,处处闪耀着对理性引导下人类迈向未来的信心;近百年之后的《德国民法典》,以严谨周密、概括准确的法律概念和术语,宣告了“社会”这一时代主题的降临。
新中国首部民法典草案,经过70余个春秋的孕育,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事立法和实践经验,积累了更为磅礴的力量,即将喷涌而出。王轶评价道:“这将是一部站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节点上,回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的民法典。”
为什么说这部民法典回应了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
王轶告诉记者,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既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身处什么样的时代?面对什么样的主要矛盾?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不但注重物质生活,同样也珍视精神生活。因此,相比于法、德两国民法典,我国民法典要回应的是21世纪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比如,在这个几乎人人都有手机的时代,人肉搜索、电信诈骗、骚扰电话等——让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当下密切关注的话题。对此,民法典草案创造性地将关于人格权的规定独立成编,对各种具体类型的人格权益在民法典草案中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这是立法技术上的创举。
以前人们根本不知道“网络虚拟财产”为何物,但在今天,尤其对年轻人来说,网络虚拟财产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财产类型。为此,总则编肯定了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
再比如,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解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给隐私保护带来的冲击问题、用法治手段应对高风险社会带来的侵权威胁……民法典草案努力回应时代需要,为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提出了中国方案。
法律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一部回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的民法典,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善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必将有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王轶评价道。
“共识”是这部民法典的关键词
“共识”是王轶对即将出台的民法典所作评价的关键词。
王轶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全国人大两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都无果而终;改革开放后,又两度进行民法典的起草,最终未能完成。而此次民法典编纂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除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对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已经达成了较高程度的共识。
“我们现在看到的民法典草案一共1260条,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涉及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调整。但在制定之初,面对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怎样设计出一个能够被人们广为接受的规则?那就必须去寻找当下我们中国人形成的共识究竟是什么。广泛征求意见就是一个发现共识、凝聚共识的过程。”王轶说。
在编纂过程中,立法机关梳理、研究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议案、建议、提案,开展立法调研,广泛听取地方人大、有关部门和单位、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每次提请常委会审议后,都会在中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汇聚多方智慧,凝聚最大共识。
比如,民法典编纂采取“两步走”的方式就是各方达成共识的结果。王轶表示,编纂民法典这一皇皇巨著,体量非常大,一并起草,一体审议,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经多方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民法典编纂采用总分结合的编排体例,采取“两步走”的编纂策略。第一步先出台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编纂的开篇之作;第二步推进各分编编纂,各分编草案整体在常委会“亮相”后,被“拆分审议”,最终与民法总则“合体”审议,形成一部完整的民法典。
在凝聚各方共识的背景下,已经出台的民法总则起着 “定乾坤”的作用,它所坚持的立法目的、确立的调整范围、认可的基本原则、规定的一般规则,对于整个民法典的基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大多是在原有民事单行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协调彼此可能存在的冲突,形成规则清晰、逻辑严密的民事法律。
“可以说,共识的存在既支撑着民法典的编纂,也决定着未来民法典能否从纸面上的规则变为生活中的法律。”王轶说。
聚焦热点难点,回应社会关切
民法典编纂凝聚共识最好的体现,就是在充分考虑当下社会生活、总结民事法律实务经验的基础上,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进行立法回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补充和完善。
为了让记者对民法典草案有更为直观的了解,王轶教授向记者举例说明:
比如,民法典物权编草案中增加了居住权这一新型用益物权。目的在于通过设立居住权制度鼓励人们把一些闲置的住房拿出来,为更多城市居民在他人的房屋之上设立一项权利,从而使其享受到长期稳定的居住利益,实现“住有所居”。
为应对保理业务中虚构基础交易、伪造应收账款转让通知、以金融创新为名过度扩张信用等乱象,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中增设保理合同,规范保理行为,助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为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处理这一领域的纠纷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裁判依据。
近年来,我国离婚率不断攀升,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设置了“离婚冷静期”,在登记离婚中增加设置适当的时间“门槛”,促使夫妻双方冷静思考、妥善抉择,减少轻率离婚、冲动离婚的情况,激发其对婚姻家庭的责任心,形成良好的婚姻家庭观。
虽然侵权责任法第87条对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进行了规定,但是在法律适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未尽安全保障义务是否需要承担责任?受害人的举证能力有限,可否要求有关机关依法及时进行调查,查清责任人?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补偿义务后,如何向侵权人追偿……这些问题都在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中得到明确回应。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我国民法典草案是在立足中国实际、回应人民呼声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会是一部有温度、有力度的法典。”王轶说。
“我们离有一部民法典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王轶最后说道,“进入中国的民法典时代,代表着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 编校:王岭、周誉东、侯朝宣 责编:舒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