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应对内涝,当引入“都市流域”概念
时间:2011-06-29 09:53:59  来源:现在网-长江商报  作者:赵冰 
  随着快速城市化或都市化,大量原本的自然地貌或农业地貌变成了都市地貌,导致整个城市或都市形成了一个新的流域系统。再加上全球气候紊乱和城市急剧扩张 ,近期出现了暴雨短时水淹都市的情形,促使我们去思考目前城市规划观念和实践中被忽视的问题。

  传统城市规模不大,城区一般也就是几平方公里或几十平方公里,其地貌贴近自然原貌,暴雨以后,泥土或湿地可以吸收雨水,也有一些沟渠、池塘、湖泊等等,可以保水、滞流,使得雨水不那么急迫的往下奔,而是慢慢往下流,直至汇入大江大海。

  今天的大都市则不同,城区上百平方公里,有些已经接近或超过上千平方公里,这一变化导致了城市开发之后的城区水文状况跟开发之前相比变化巨大。在城市开发以后,首先是地表大量的硬质化,使得地面海绵一般吸收水的功能急剧降低,同时很多的沟渠、池塘、湖泊等都变成开发用地,地貌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暴雨到来时,在都市的广大区域中短时间内无法将突然而至的暴雨雨水排掉。

  如果说传统的地下管网体系建立起的排水系统,还可以应付一般的小城市雨水排泄的话,那么今天的排水系统则有必要改进,因为全球城市化导致大都市极度扩张,这种新的城市格局,很难再单靠传统的排水系统来完成暴雨雨水的排泄。所以,必须要从城市流域或都市流域这个概念出发,从整体上对城市规划以及今后的城市建设做出全新的反思,要结合整个城市空间营造,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活的创造,提出新的治水逻辑,探讨城市或都市流域治理的方案。

  在一个大的都市区,可能有几百或上千平方公里,有高地和低地,雨水由高向低汇聚,上游来的水,在往下泄的过程中,经中游,最后到下游。在上游我们希望把水保留住,使得水尽量少地往下走;在中游要使得水流得慢些;到了下游就得让水迅速排掉。所以从新的都市流域的空间营造来说,我们要考虑上游、中游、下游不同的作用,上游主要是起保水的作用,中游起到滞流的作用,下游则起到防洪的作用,这是都市流域的三个不同分工和分区。

  上游地区怎么保水呢?一旦暴雨到来,我们尽量做一些蓄水的设施,土地要恢复它的海绵功能,同时增加植被,尽量要让水留在上游,少到中游。在中游我们就要想办法做到滞流,要采用各种措施,比如说我们在很多空间中分流雨水,有些可能是平时的运动场,平时的湿地等等,到了暴雨的时候,就让它们临时作为滞流的设施,当然建筑屋顶及地下空间等等其实都可以作为滞流的空间。总之,要结合城市空间营造,在与水共生的市民生活的营造中考虑设置相应的空间,让它们能够起到滞流的作用。到了下游,排入大江大海的时候,我们就要保证雨水很快排走,这跟我们目前防洪排涝的措施可以一致起来。

  整个说来,这是一种新的规划思路,也是城市空间营造中城市流域治理应采用的新策略。从城市流域或都市流域这个新的概念出发,可以改进我们的规划思路,应对水淹都市的新的挑战。

  作者系武汉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创办人来源长江商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